聚焦新市民服務 消費金融進入存量經營時代
本報記者 石健 北京報道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召開一年來,金融“五篇大文章”多點發力。《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不少消費金融機構在推動普惠金融工作中,將目光聚焦到新市民羣體,通過符合新市民需求的普惠金融服務,推動業務創新。
中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如東近期在一場公開活動上表示,消費金融業已步入“精耕細作”的存量經營時代,並呈現出四個特徵:一是更加註重場景化的精準服務;二是更加註重數字化的智能風控;三是更加註重精細化的用戶運營;四是更加註重規範化的消費者權益保護。
記者注意到,早在2022年,中國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佈的《關於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就已明確新市民範圍。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創業就業、子女上學、投靠子女等原因來到城鎮常住,未獲得當地戶籍或獲得當地戶籍不滿三年的各類羣體,包括但不限於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大中專畢業生等,目前約有3億人。新市民作爲參與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釋放出巨大消費潛力,其金融需求也成爲消費金融服務的新課題。
結合政策,記者注意到,也有不少消費金融公司開始聚焦新市民羣體,創新金融產品,提升服務質量。如推出“家庭消費貸”“立業計劃”等金融產品。
李如東認爲,目前行業發展更加註重場景化的精準服務、更加註重數字化的智能風控、更加註重精細化的用戶運營、更加註重規範化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我們近期也通過‘有期貸’等金融服務,圍繞數智驅動的發展模式,強化數字化風控和精細化運營,助力促進擴大消費。”
記者注意到,前不久發佈的《全國城市新市民數字金融服務指數報告(2024)》也關注到了新市民羣體存在的需求問題。“由於新市民信用信息不全、有效抵質押物不足,消費需求小而散,傳統金融服務渠道難以覆蓋,無法滿足新市民羣體的金融需求。”對此,新市民在獲取金融服務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爲機構風險控制而難以進行差異化篩選,被阻擋於服務範圍之外。
對此,中信消金總監彭南博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融入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新質生產力產業的新藍領、新白領、新創客等客羣普遍面臨剛性支出多、保障性低、資產或抵押物不足等問題,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將有效解決用戶額度低、利率高、流程長、審批久的痛點。
(編輯:李暉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