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被圈養 不要活在家長的保護傘下

▲未來人生格局氣度就從拒絕活在家長保護傘下開始,不當媽寶凡事靠自己,勇敢去築夢。(圖/視覺中國CFP)

文/陳祖輝

6月木棉花開的時節,也是許多學校畢業季的時候。還記得二十年幾前大學畢業時,師長臺上致贈祝福詞:「期勉做個有想法的人,勇敢去築夢,展翅高飛。」換成今日的說法應該是:「拒絕當媽寶、靠爸與啃老族,凡事靠自己,做個有想法的自己。」今天,如果我上臺致祝福詞,我會希望臺灣年輕一代應該要勇於脫離家裡的關係臍帶,靠自己之力闖出自己的人生。

事實上,筆者非常不喜歡用「媽寶、靠爸與啃老」等形容詞,但現今的臺灣下一代,確實反映了上列諸多負面特質。例如富二代豪奢形象,在外出事後要父母出面幫忙解決。某些藝人子女,雖受父母盛名之累,但出社會後眼高手低無法吃苦,時常挑剔工作,也坐實了自己還是被父母影響力下「圈養」。還有另一種的類型,不知道自己可以做甚麼,極度沒有信心,連想談戀愛都擔心家人的反對,因此靠家人安排相親,生活起居全由父母支配與安排。

我常認爲臺灣有不少的家長心態是有問題的!他們不會反省自己當父母的職能角色有沒有問題,反倒是常對學校教育「說三道四」。以前曾聽過一個故事班上的一位女同學嫌棄與低收入家庭小孩坐一起,分在同一組,或一起參加團體活動。班親會的時候,這女孩的母親到校向老師抱怨:「爲何要將她女兒與髒兮兮的同學安排作息在一起」?老師回答:「第一,和您女兒在一起的同學不是髒兮兮,只不過家境貧窮;其次,您女兒說不可以跟資質差的同學在一起,成績會被帶差」。語畢,這位家長便氣沖沖地說:「我小孩有人權與自由的權利想跟誰在一起就在一起?老師您憑什麼干預我小孩的人生?」這個故事的結束是,從此這位女同學在班上遭受同學孤立,認爲沒有一位同學有資格跟她一起學習,所以沒念完小學,就轉學貴族學校去了。最後這位女孩的人生結局如何,不清楚!但真是耐人尋味。

臺灣年輕人依賴家庭,缺乏勇氣脫離家庭支援的骨氣,越來越明顯。一方面是大環境使然,臺灣的整體經濟不佳,父母擔心子女在惡劣工作環境吃苦,基於不忍心,所以任由子女持續接受奶水奧援,無法成爲獨立的個體。其次是父母的心態與文化養成有關,臺灣的父母普遍多是戰後嬰兒潮出生較多,跟着上一代長輩吃苦,基於內心的「恐懼與補償心理」,認爲自己從上一代獲得的資源太少,如果現在自己當父母后有能力、有資源,該多彌補自己的子女,不要讓以前的苦出現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因爲恐懼,因爲想當個好父母的補償心態,所以不忍子女單飛與獨立自主,深怕他們不在自己的眼線之內,可能會出亂子。

在這鳳凰花開的月份,鼓勵畢業同學應該要學習逐漸斷掉與原生家庭的臍帶關係,靠自己去謀生,靠自己去經營人脈關係,靠自己去找機會,就是不要靠父母。我曾聽過一個三十幾歲的廚師接受電視節目採訪,他從小出自隔代教養,現在靠自己經營一家餐廳,同時有個心願:想在臺北買一棟房子照顧阿嬤晚年。記者問他的理由,他回答:因爲報恩!感謝阿嬤用她的全力,靠拾荒養活他念完高職餐飲科!試想,一個小小的報恩心願所以獨立自主,相較於出手闊綽,向父母要錢買車或一直換新車的依賴,兩相比較之下,前者因平凡而偉大,持續往成功方向接近;而後者,則因爲沒有目標,所以將萎靡不振。

在這畢業前夕,想借此告訴學生們:「勇敢地拒絕父母的好意,多吃一點苦頭沒有關係,重點是這一身傲骨與未來的氣度與格局,正是從拒絕活在保護傘之下開始。祝福大家前途雖然荊棘遍佈,但能超越上一代與自己,將被視爲一個好漢!」

●陳祖輝,臺北大學助理教授,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法學博士研究修復式正義與暴力犯罪研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