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豆的韓國之旅

在韓國,咖啡彷彿無處不在:大街小巷遍佈着咖啡店,咖啡店數量和人均咖啡消費量均居世界前列。不少網友表示,儘管韓國不產咖啡豆,但卻不妨礙其成爲名副其實的“咖啡之國”。

清晨,在韓國仁川港的貨輪汽笛聲中,工人們從集裝箱卸下帶着熱帶陽光氣息的咖啡生豆。韓國咖啡豆大多依賴進口,原產地主要包括巴西、越南、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和危地馬拉等國家。2023年,韓國共進口咖啡生豆19.3萬噸,進口額達11.1億美元。

從港口運來的咖啡豆,第一站往往會被送至各類加工廠,被加工爲咖啡粉、咖啡液、速溶咖啡等產品。近幾年,智能烘焙工廠在韓國興起,通過新的工藝,傳統上需要近1個小時的烘焙過程被縮短至半小時以內,這種生產模式也讓首爾街頭的標準拿鐵價格,比許多國際大都市更加親民。

在衆多咖啡品類中,三合一速溶咖啡最受歡迎,一度擁有六成以上的市場佔有率。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又便宜又方便。韓國人工作壓力普遍比較大,一杯速溶咖啡既可以提神,又不會佔用太長時間,自然會成爲工薪階層每天必喝的飲品。

不過,隨着越來越多具有設計感、氛圍感的連鎖咖啡店、個性咖啡店出現在街頭,也有不少人開始習慣到咖啡店裡喝咖啡。

比如,首爾新沙洞就是韓國新近流行的潮流地標,除了各種網紅設計店外,還密佈着上百家咖啡館。清晨晨霧還未散盡,咖啡烘焙的香氣就已經漫過林蔭道兩側的玻璃櫥窗,奏響了這座城市的晨曲。據統計,這裡每天消耗的咖啡豆可達1.2噸,相當於每秒沖泡3.7杯咖啡。

溫暖的午後,首爾弘大街區的咖啡館內,不少自由職業者敲擊鍵盤的噠噠聲與磨豆機的轟轟聲交織在一起;在光化門廣場,附近工作的人們總能抽出時間隔着氤氳的蒸汽聊上幾句……這一新近形成的消費習慣使得該時段逐步“霸佔”了咖啡消費量日高峰。

在咖啡與當地文化生活的深度交融中,也產生了一些特有的韓式風味。比如,當地顧客更偏愛超燙的拿鐵;卡布奇諾通常會撒上一層肉桂粉,味道也較甜……這些細節都爲咖啡文化增添了別樣的韻味。隨着更多年輕從業者進入咖啡行業,不僅手衝、虹吸等傳統技藝被髮揚光大,韓紙紋樣、青瓷冰紋等也流行起來,成爲韓國版“現代咖啡美學”的代表。

咖啡豆的韓國之旅並未止步於杯中。

韓國的咖啡產業鏈不僅涵蓋了從咖啡豆進口、烘焙到咖啡產品開發、售賣的各個環節,還延伸到了咖啡渣處理方面。在麻浦區資源中心,工人們會將每日產生的數百噸咖啡渣轉化爲環保建材,賦予這些廢棄物第二次生命。這些咖啡渣被加工成建築材料,用於建築裝飾和保溫。此外,一所韓國研究院宣佈,已經攻克了利用咖啡渣提煉咖啡油的快速熱分解技術,咖啡渣有望成爲又一種可再生能源。

如今,咖啡已經成爲韓國開展經濟文化交流的新載體。

近年來,韓國涌現出麥馨、每日咖啡師、EDIYA COFFEE等多個本土品牌,不少還開啓了跨海之旅。一度爆火的韓國“POSITIVE HOTEL”咖啡登陸東南亞時,連續數日店門口排起的長隊一眼望不到頭。

此外,韓國還積極舉辦與咖啡有關的各類活動,包括世界咖啡衝煮大賽、國際咖啡博覽會、首爾咖啡展覽會等,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咖啡從業者和愛好者前來交流互動。還不時有來自日本東京、中國上海等地的考察團造訪首爾咖啡街區,學習借鑑這裡成熟的咖啡產業發展模式,感受這裡獨特的咖啡文化。

當夜幕降臨,首爾南山塔燈光亮起,電子屏上的數字正在跳動:“今天,首爾人已喝掉386萬杯咖啡”——韓國人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消費趨勢重新編碼在咖啡中。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姿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