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水白菜”的盛名之下,是川菜最初的執念

在中國的幾大菜系裡,提起川菜就一定離不開“辛辣”“重口”“刺激”等形容詞,一片片鮮豔的幹辣椒、小米辣,伴隨花椒、胡椒等香料飄在紅彤彤的辣油之上,輕嘗一口,麻辣從舌尖絲絲漫延至喉頭,叫人吃得津津有味之餘又不禁頭頂冒汗,手中卻不住舉箸續碗。其實,這些都是江湖菜的廣爲流傳帶給人們的最初印象。大約清末民初,在長江中游的碼頭上,許許多多吃不起精肉的縴夫船工爲了蛋白質和膽固醇,選擇了帶有濃烈腥臊味的下水來代替。爲了讓入口風味更佳、更下飯,辣椒和花椒之類的辛辣調料便被大量的加入。隨之而來的,是麻辣燙、毛血旺、紅油火鍋以及江湖菜的誕生,當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菜餚順着漕運傳播到全國各地之餘,川菜也便逐漸成了辛辣的代名詞。

紅油火鍋

然而,同一時期的川菜跟麻辣完全不搭邊。二十世紀初刊印的《成都通覽》所載的1328種川菜裡幾乎沒有幾乎沒有辣味的蹤跡。那些菜餚都屬於官府菜(也就是如今的上河幫川菜),講究清鮮醇濃、百菜百味——諸如開水白菜、清湯魚翅、白油雞片等等。

這些菜品通常起源頗具典故,精緻細膩。其中,最清淡、尋常,卻最有韻味、最有知名度的非“菜中之王”的開水白菜莫屬。雖然名字寡淡,卻是常常用於比喻廚師廚藝最高等級的菜式,甚至成爲國宴菜餚。從這道開水白菜可以一探舊時川菜的奧秘。

湯色清淡、不見一星油泡的開水白菜,看似平平無奇,卻大有來頭。由於烹製工序繁複、費時費工,被稱爲“級數最高川菜”“最難烹製的川菜”。

據說,當年周恩來總理在北京飯店宴請外賓時,筵席中就有開水白菜。席間賓客只見碟中清水浮着幾棵白菜,認爲其貌不揚,味道恐怕不怎麼樣,故遲遲不願舉箸。在周總理盛邀之下,賓客才勉爲其難地舀了一口湯喝,誰知入喉即爲其湯汁濃鮮而大感驚豔,並盛讚其美味可口。自此,這道開水白菜被人們奉爲國宴中的極品經典菜餚。

究竟清淡如水的開水白菜,到底因何能登上國宴呢?

在中國北方向來有“百菜不如白菜”的說法,尤其是在寒冷的北方秋冬季,白菜更是餐桌上的常客。冬季是蔬菜的淡季,而白菜卻有“冬日白菜美如筍”的稱謂。難怪北方的人們會在冬季來臨前囤積大量白菜。此外,冬天的白菜格外的脆嫩爽口,味道清甜,其性味甘平,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等多種功效。所以,對健康大有裨益而開水白菜正正就是一味結合營養與美學的佳餚。

“百菜不如白菜”

開水白菜相傳是由川菜名廚黃敬臨在清宮光祿寺時創制。據說當時不少人貶損江湖菜“只會麻辣,粗俗土氣”,爲了證明川菜也曾是精緻清淡,黃敬臨苦思冥想,多番嘗試,終於成功炮製出開水白菜這道菜式。

後來,黃敬臨將此菜製法帶回成都其個人所開的飯店。直至1954年,其徒、被稱爲中國廚界“西南第一把手”的名廚羅國榮調至北京,任職北京飯店主廚,負責國宴工作。他又將開水白菜的烹調技術帶回北京,發揚光大,從此,開水白菜便成爲北京飯店高檔筵席上的一道名菜。

乍看外表,開水白菜雖清湯寡水、平淡無奇,但不要被它“單純”的外表欺騙,其烹調過程大有學問,當中盡顯上乘的制湯功夫。

所謂“開水”,實際上是精心烹調的雞湯。此湯經老母雞、老母鴨、雲腿蹄肉、排骨、乾貝等食材熬煮長達8小時,以將食材精華盡釋出湯內。而在熬滾湯水的過程中,還需多次去雜剔油。

開水白菜看似平淡,實則是淡而有味

湯燉好後,再將雞肉剁成茸,並加入蛋清,倒入湯中。此時,蛋清與肉茸猶如一張“濾網”,吸附湯中雜渣,反覆吸附兩三次後,原本略濁的雞湯便會呈開水般清澈,故謂之“開水”。而且,“開水”的精妙之處,在於其熬煮過程中,不放一點一滴調味料,光靠食材熬出的鮮味爲白菜提味。

至於白菜,亦甚爲講究,需用大白菜仍未熟透的嫩心,微焯後用清水漂冷,墊入碗底,並淋澆上新鮮的雞湯至燙熟纔算完成。

開水白菜看似平淡,實則是淡而有味,湯底鮮香醇厚,白菜色澤嫩綠,吃在口中菜梗鮮嫩甘甜,不油不膩,頓覺清鮮明快,叫人回味無窮,就如輕煙籠罩的遠山,內裡卻藏着萬千風光。

“人生有味是清歡”,開水白菜以最樸實無華的面目示人,卻蘊藏了豐富的生活內涵。也難怪,在四川,很多年歲較長的廚師總是會碎碎念,“老川菜是不辣的”,他們心目中一定埋藏着其味溫和、綿香悠長的過往。

據考證,在明清以前,蜀姜、川花椒等調料纔是川人“好辛香”的主因,與如今的川菜定位相去甚遠。由於辣椒還沒有出現,所以上河幫川菜等同於川菜的主流。當然,辣椒的引進種植成爲了古代川菜與近代川菜的分水嶺,也最終讓川菜定型並延伸發展、劃分派系。

如今,親民平和、調味豐富,口味相對清淡的上河幫川菜;以川南自貢爲中心的鹽幫菜爲主的,味厚、味重、味豐的小河幫川菜; 以及以達州菜、重慶菜、萬州菜爲代表的下河幫川菜;三者共同組成時下川菜三大主流地方風味流派,在技藝上它們不分伯仲、各擅勝場,均能代表着川菜發展的最高藝術水平。然而,對於食客們來說,辛辣刺激、醇濃並重纔是他們的心頭好。也難怪,川菜在新中國成立後,基本開始了以家常菜爲主,高端菜爲輔發展方向,算是坐穩了“麻辣鮮香”的名頭。那些清淡不辣的老傳統,在時下的大環境裡,相信不久就會變成老川菜師傅心中的最後的執念。

編輯:魏東月

東方財經雜誌 東方文化雜誌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東方文化雜誌(ID:dfwh_hk)

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