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的可可產業鏈
瑞士的巧克力行業因其深厚的歷史積澱、龐大的產業規模、持續的創新能力以及突出的品牌效應,在全球享有較高的聲譽和地位。瑞士人出門旅行,總會隨身帶上幾塊本國生產的巧克力作爲休閒零食,而來瑞士旅遊的外國遊客,也往往會選擇巧克力當作伴手禮送給親朋好友。
不過,在巧克力給消費者帶來甜蜜的同時,身處於價值鏈初始端的可可種植業者的生產生活,卻並未因產品大賣而得到明顯改善。瑞士某巧克力工廠有個著名的巧克力生產流程展覽,就生動復刻了這一幕:可可豆最大的產區在非洲。這裡天氣炎熱,基礎設施、生活設施都不完善,從種植到初加工各個環節的勞動強度很大。更糟糕的是,由於可可農普遍缺乏議價能力,在與貿易商的談判中大多處於不利地位——可可農的經濟利益和生活福祉缺乏保障,是巧克力行業的現實情況,也是威脅整個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
最近,在瑞士蘇黎世,巧克力從業者便聚集在一起,就如何打造更具可持續性的可可價值鏈進行了深入探討,提出讓“消費端的甜”不再建立在“生產端的苦”之上的行業升級目標。
瑞士經濟事務秘書處貿促司司長莫妮卡·魯比奧羅坦言,近年來,瑞士政府收到了大量關於巧克力產業“黑暗面”的媒體問詢。在她看來,要解決這些長久以來一直未獲重視的問題,需要政府引領,聚集起全行業的集體智慧。
2017年,經濟事務秘書處代表瑞士聯邦政府,參與組建了“瑞士可持續可可平臺”,力爭集公共和私營部門的合力,推動建設可持續的可可價值鏈。除政府外,平臺的成員單位還包括巧克力製造商、貿易商、零售商、非政府組織和科研單位。莫妮卡稱,組建這樣一個大平臺,就是爲了讓巧克力生產價值鏈上的所有主體參與進來,提高可可生產和價值鏈全鏈條的社會、環境、經濟可持續性,創造更有吸引力的可可經濟。
截至目前,瑞士經濟事務秘書處已先後分兩批對該平臺提供了總預算達2200萬瑞士法郎的資助,並且動員本國在加納、哥倫比亞、秘魯等可可主產區的各方力量予以配合。其中,相關企業正在發揮更大作用,利用技術和資金優勢幫助可可農增產增收。
比如,瑞士伊卡姆農工商有限公司的業務覆蓋40多個國家和地區,尤其是在可可主產區——西非地區業務活躍。該公司已於2022年啓動了“智能可可”項目,將其收購網絡覆蓋的18.5萬農戶全部納入項目範圍,爲這些農戶提供農業技能培訓、設備租用、種子發放等,提高其生產效率。同時還提供市場價格諮詢服務,幫助農戶更好鏈接市場,及時調整產量,保障其權益。
瑞士家喻戶曉的巧克力品牌Halba則將工作重點放在繞開“賺差價”的中間商,讓公司支付的費用直達農戶方面。此前,許多可可產地小規模農戶提供的產品,往往難以達到直接收購的標準,還需中間商進行加工。對此,Halba安排技術人員幫助農戶邁向規範標準化種植,引入果汁提取機、乾燥設備等簡單的加工設備,實現產品的品質控制,提升了直接採購比例。
此外,Halba還通過其獨特的“動態農林”項目推動可可種植轉型,即不再僅僅聚焦可可單一作物的產量最大化,而是致力於推動整個農林生態系統優化。通過這種方法,部分項目區域進一步豐富了種植戶收入來源,與可可混合種植的玉米還爲其提供了優質主糧。
提高可可果實利用率也是打造可持續的可可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傳統工藝,每一顆可可果實中可直接用於製作巧克力的部分只佔25%,剩餘75%的果肉、果殼等都只能被丟棄。不過,創新技術正使這一局面得到改觀。總部位於蘇黎世的KOA公司可以對可可果實的果肉、果殼分類加工,製成飲料和沙拉拌料等,還與瑞士蓮公司合作,以可可果殼爲原料生產調味劑以及創新型黑巧克力。對可可果的充分利用,使種植農戶從中獲取了更高收益。
隨着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很多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不再將西方發達國家視作“必然模板”,而是着力尋找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路徑,這是一個積極現象。在這個過程中,發達國家需要提供給發展中國家的不再是發展範式,而是賦能工具。巧克力由苦澀變香甜,靠的不僅僅是加奶、加糖,更是對人類福祉的念念不忘以及對創新科技的孜孜以求。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樑 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