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大學未來的任務

我國有少子化問題,這使得很多大學遭遇到招生不足而被迫關閉的命運。即使是辦學非常傑出的大學,也會受到少子化的影響。全國所有的大學都應該很冷靜地思考,如何應付時代改變的衝擊。

直到現在,我們都認爲一個人讀完大學以後,學問就已經很好了,拿到大學文憑已足夠。其實這種想法在這個時代並非完全正確。

首先,現在社會對人的要求往往比較多元。一位英文系畢業生不能只知道很多英文名著,假如他到一家法律事務所工作,他多少要懂得一些法律上的名詞,否則英文再好,也看不懂那些法律文件。在過去,機械系學生不太需要知道光學,也不太需要熟悉晶片和軟體;可是現在的機械常常會利用光學,也會有晶片和軟體。可以說,目前的社會比過去更希望學生的學問是多元化的。

目前科技發展極爲快速,工學院學生在大學裡所學的知識可能過時,比方說電機系學生從前學會了真空管,但是真空管不見了;電機工程師必須自學電晶體,電晶體又被晶片所取代。在大學裡,學生學會了電晶體的構造,但是到了職場,又發現電晶體的構造改變了。在大學裡,學生得到了一些學問,可是往往發現職場上所需要的學問,比在校內學會的複雜得多。一個電機系學生要學會含有少量電晶體的電路已經不容易,可是在職場上所碰到的線路,往往使菜鳥工程師眼花撩亂。

雖然我們常常提到「做中學」這個名詞,其實做中學總有限制。大學應該瞭解這一點,設法設計一種制度,使得很多已經從大學畢業而在工作的人,仍可以回到大學來增強自己的知識。這種制度不是爲了要得到一個新文憑,而是要增加學生的競爭力。比方說,很多工程師碰到光學就會感到很苦惱,因爲當年在大學時期很少有機會徹底懂得光學。如果大學能夠開設專門爲工程師設立的光學課程,一定能夠提高我國的工業水準。

很多人從大學畢業以後,會感覺到自己的人文素養不夠,大學也應該讓很多人可以選修有關歷史、文學、藝術、音樂等等課程。

我因此建議大學的思維應該有所改變,大學不僅僅替年輕人服務,使他們有一些基本的學問和技術,也要放眼全國各年齡層的人,幫助他們能夠利用大學繼續增強學問。要做到這一點,大學教授要更瞭解社會的需要,不能躲在象牙塔裡。比方說,工學院教授尤其要有實作經驗,因爲產業界也不完全注重理論的。

如果大學真的能夠繼續服務已畢業的同學,一定可以解決少子化的問題。但是大學教授的思維也要跟着改變,因爲當初教一批毫無經驗的年輕人是不難的,要教一批已經很有經驗的工程師絕非易事。(作者爲清大榮譽教授、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榮譽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