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興市,新春跑出“加速度”

推動高質量發展,要突破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根本出路在創新,關鍵靠科技,歸根結底靠人才。科教領域重大項目的每一次“刷新”,都讓人感受到天津城市發展持續上升的活力與熱力。

連日來,天津一批科教重點項目全面復工復產,建設者們搶工期、趕進度、保安全,用快乾、實幹掀起建設熱潮,奮力衝刺一季度“開門紅”。

發揮科教優勢推動低空經濟發展

春節假期結束後,中國民航大學(寧河校區)二期工程立即按下復工“快進鍵”。日前,記者在現場看到,該工程施工面積最大的一標段已有500餘名工人返崗,3400根混凝土灌注樁澆築作業接近尾聲。

“2月底,一標段將完成所有樁基施工。9月底,完成主體結構封頂。”中國民航大學(寧河校區)二期工程一標段中建八局現場負責人嶽騰飛告訴記者。

作爲天津重點項目,中國民航大學(寧河校區)二期工程位於未來科技城寧河片區,總建築面積達50餘萬平方米,共有四個標段。其中,僅一標段就有20多個單體建築。

“由於施工面積大,場區的道路設置直接決定後期場內運輸效率。針對運輸難點,我們在設置場區大環路的基礎上,對每個組團又設置了小環路,環環相扣、路路通暢,確保運輸不擁堵。同時,採用永臨結合施工技術,提前對路基進行施工,減少後期投入,在節約成本的同時縮短了工期。”嶽騰飛說,“深基坑施工和場區土方平衡也是施工作業中的一大難點。進場後,技術人員從基坑安全性、經濟性、工期等方面進行分析,優化基坑支護形式,節省工期15天,降低了施工成本。在揚塵和噪聲管控方面,我們實施智慧工地管理,設置了揚塵監控和自動噴淋系統,靠近一期校園側還設置了噪聲監控系統,確保師生日常教學、休息不受干擾。”

“寧河校區二期工程的建設,是天津市深入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行動的關鍵一步,它將爲天津民航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動產業升級,提升區域競爭力,爲天津高質量發展和民航事業騰飛作出重要貢獻。”中國民航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

教育、科技、人才的有機結合,有力支撐引領產業和區域的創新發展。

該負責人表示,二期工程建成後,中國民航大學(寧河校區)學生規模將大幅提升,達到1.5萬至1.8萬名,這將極大擴充民航專業人才的供給規模。寧河校區7個學院,精準對接民航業對各類專業人才的需求,使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緊密契合。同時,實訓用房等設施的建設以及多臺(套)實驗實訓設備的配置,爲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強化實踐能力培養,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成爲具備紮實理論基礎和過硬實踐技能的複合型人才,爲天津乃至全國民航產業升級注入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

此外,寧河校區與寧河現代產業區低空經濟創新產業園等合作,也將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進程。

“低空經濟是未來科技城經濟發展新的增長引擎。二期工程建成後,將促進雙方在延伸產業鏈條、拓展應用場景、優化用戶體驗等方面實現深度合作,通過共同打造航空航天科教產業園,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落地轉化,提升園區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拓展產業鏈條,推動低空經濟快速發展。”寧河現代產業區黨工委書記、管理委員會主任焦健表示,今後隨着寧河校區發展壯大以及更多民航人才流向未來科技城,也將有效帶動周邊消費,提升園區承載能力,促進產城融合發展。

“國之重器”助力中醫藥傳承創新

塔吊林立,機聲隆隆。在靜海區天津健康產業國際合作示範區,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國家醫學中心項目建設也在快馬加鞭。

“目前,項目一期國際鍼灸中心樓主體結構已封頂,正在進行機電安裝和裝修、裝飾施工,預計12月具備竣工條件。二期高層次人才培養與國際交流中心、多學科交叉研究轉化中心、實驗動物中心及生物樣本資源中心的樁基施工已完成,正在進行基礎結構施工,年內完成主體結構封頂。”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車京輝告訴記者。

據瞭解,國家醫學中心主體爲鋼結構,外立面具有仿古建築特色,屋面通過雙曲異性鋁格柵展現仿古建築廡殿頂效果,最大懸挑距離爲10.5米,這在技術角度爲項目實施帶來較大困難。工程在推進過程中各參建單位通力合作,在現場施工前的深化過程中考慮此部分的施工特點,結合現場吊裝條件確定了合理的鋼結構分節分段及吊裝順序,順利完成施工。

爲加快項目建設進度,施工方應用了5G無人塔吊、智慧工地平臺、無人值守設備等新技術,提高項目質量,減少安全風險。在綠色建材方面,採用預製鋼結構構件、預製疊合樓板、預製蒸壓加氣一體化牆板等綠色建材,所有單體均實現裝配式施工,大大降低了揚塵噪音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作爲新時期我國衛生健康領域的“國之重器”,國家醫學中心代表中醫藥發展最高水平,聚焦解決鍼灸、推拿和中醫臨牀學科傳承創新痛點難點問題,建成後,將爲區域醫療健康產業發展發揮積極帶動作用。

該項目以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爲依託,吸引了國內外知名院校、醫療機構、科研院所及研發型企業廣泛參與。“國家醫學中心項目建成後,將吸引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數字醫療等上下游企業集聚,形成‘醫療+產業’生態圈,帶動靜海區成爲京津冀地區醫療健康產業新高地。”靜海區發改委副主任賈文哲表示,國家醫學中心將會聚高水平醫學專家,與天津醫科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合作,建立教學基地和科研中心,促進中醫藥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有效地推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記者 陳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