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培養複合型文物人才
國家文物局近日公佈了2024年度全國考古人才振興計劃項目擬入選團隊名單,聚焦考古綜合研究、考古科技方法研究、文物保護技術研究等領域。此舉旨在建立健全文物考古人才隊伍選拔培養機制的基礎上,發揮人才引領帶動作用。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文化遺產浩如煙海。文物保護修復是讓文物活起來、發揮文化傳承作用的基礎性工作。近年來,文物修復師、考古探掘工職業標準相繼制定,相關學科專業設置不斷優化,爲我國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然而,相較於全國擁有的76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現有的考古和文物保護人才仍不充足。要通過文物發掘、研究保護工作,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必須要培養一支數量足、質量高、結構優的人才隊伍。
涵養文化底蘊。對於不同考古環境、不同文物門類,相關人才所需掌握的知識儲備、技能類型各有不同,涉及歷史、物理、化學等多學科背景。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僅要加強考古和文物保護專業方面的教育,也要豐富歷史文化、藝術知識等儲備,才能更好感受文物蘊含的歷史與人文價值。比如,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機構與海內外高校合作,在人才培養方面,注重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兼顧技術與藝術能力雙提升。
借用先進技術。高光譜遙感、數字化採集……隨着科技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先進技術應用於考古和文物保護領域。人才培養既要鼓勵專業人才敢於嘗試和創新,大膽使用新方法;又要引進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爲人才培養提供科研平臺和實驗條件。比如,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依託新技術培養人才,自主研發出微鑽阻力儀爲文物“體檢”,更好實現文物預防性保護。
跨界培養人才。更好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離不開跨領域專業力量的聯合。《我在故宮修文物》《何以中國》等作品口碑、流量雙豐收,故宮“數字多寶閣”、敦煌“數字藏經洞”線上火爆……文物出圈成爲新潮流,越來越多普通人愛上考古和文物。既要鼓勵和支持有能力和有意願的人擁抱文化產業,也要進一步探索建立跨部門、跨地區、跨領域的行業聯盟等人才培養聯動機制,匯聚文物保護機構、高校、企業、社會團體等各方力量,推動形成平臺共建、資源共享、人才共育的良好局面。
考古和文物保護是長期任務,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要久久爲功。在文化建設新徵程上,需全社會共同推動考古和文物保護人才成長成才,提升文物保護科技水平,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各類文化遺產。 (作者:覃皓珺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