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總統艱困的一週
(圖/摘自總統府發言人粉絲專頁)
過去一週,可能是賴清德總統就職以來,最具挑戰的一週。
首先,大陸進行大規模軍演,這不僅是對臺灣的持續威脅,更是提醒大衆,大陸隨時可能動武來促成統一。此外,這也顯示大陸軍事實力持續快速增長,而賴清德推動國防改革與提升國防預算的表現,仍有很大改善空間。
接着,前立法院長游錫堃辦公室的前助理因向中國泄密被捕;隨後,賴清德的一名諮議也因泄密落網;最後,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對臺灣進口至美國的產品加徵32%關稅。但事實上,這些發展都不令人意外。
自賴清德就任以來,大陸不時舉行各種規模的軍事演習。而大陸對臺灣社會的滲透十分猖獗,愈來愈多軍方人員涉及向大陸泄密一事,即爲明證。對此,賴政府最近宣佈17項反滲透措施,因此,若要說臺灣有誰最清楚大陸滲透的嚴重性,賴清德肯定是其中之一。既然如此,他的諮議被指控泄密,對賴清德來說,不該感到意外,而游錫堃與賴清德,對未徹底審查聘用人員背景一事,也難辭其咎。
此外,美國貿易代表署在4月2日發佈《國家貿易評估報告》,列出臺灣對美國產品設下的關稅與非關稅障礙。美國對這些貿易壁壘積怨已久,曾任行政院長與副總統的賴清德應瞭然於心,對報告的內容不應太過驚訝。
在應對這三大挑戰時,建議賴政府避免以下幾種做法:
一、不要倉促做決定。局勢瞬息萬變,臺灣的政治人物或政府單位若倉促決策,往往會犯錯。例如,4月1日大陸軍演首日,國防部發言人表示解放軍沒有進行實彈演習,但到了第二天大陸軍方確實進行實彈演習。
同樣地,賴清德與行政院也急於在臉書與新聞中宣佈各種因應產業衝擊的措施。這是否意味着,賴政府對於能否與川普政府談判,進而降低關稅毫無信心?
二、不要過度反應。人在不悅時常意氣用事,賴清德與行政院長卓榮泰對川普的決定感到不滿乃人之常情,但現在正是賴清德展現領導力的時候。他應安撫公衆與業界的擔憂,同時向川普政府表明,臺灣真心希望進行談判。然而,賴清德、卓榮泰及其他政府官員急於在社羣媒體上回應,反而是反應過度。政府內部應先謹慎討論後再正式對外迴應。
三、不要羞辱美國。在川普的聲明後,賴清德在臉書上使用了3次「不合理」來形容關稅。行政院則在聲明中使用了6次「不合理」,這無疑是一種外交上的冒犯。另一種對美方的冒犯,是將臺美貿易順差擴大的責任歸咎於美國的政策變化。美國政府(無論是拜登還是川普)限制對中的科技貿易,是爲削弱中國軍力發展,防止其侵略臺灣,賴政府竟以這點問責美國,顯得相當奇怪,賴政府不應假設川普政府會對這些冒犯視而不見。
四、不要低估臺灣人民的智慧。川普宣佈關稅前,卓榮泰在臉書發文稱政府已準備好應對措施,請大家「安心入睡」。然而,這句話在臺灣網路與電視媒體皆引發大量批評。
五、不要將這些事件政治化。國民黨與民衆黨急於問責賴政府,而民進黨則頻繁指控兩黨「親中」。這些內鬥,對解決臺灣當前的困境毫無幫助。
也許,在這樣的情勢下,臺灣是時候團結一致,放下政治鬥爭。例如,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原本以國民黨立委爲目標,呼籲發動「大罷免」,國民黨則以行動回敬,試圖罷免民進黨立委。面對中國的軍事威脅和滲透,及高漲的美國關稅壓境,現在,是臺灣團結的時刻,而非汲汲於內部的政治操作。(作者爲美國共和黨前亞太區主席,翻譯:鍾文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