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工作累 臺北市民不運動主因

臺北市體育局積極推動「U-Sport臺北樂運動」,鼓勵市民保持規律運動。北市研考最新民調結果顯示,有85%市民每週平均會運動1次以上,多數是走路、慢跑及重訓,而民衆不運動主因在於「工作太累或懶得動」。(臺北市體育局提供/張珈瑄臺北傳真)

臺北市長蔣萬安宣示要將臺北打造成「運動之都」,北市體育局也積極推動「U-Sport臺北樂運動」,鼓勵市民保持規律運動。北市研考民調結果顯示,有85%市民每週平均會運動1次以上,多數是走路、慢跑及重訓,而市民不運動主因在於「工作太累或懶得動」。

研考會在2月17至20日施做電話調查,成功訪問20歲以上市民1096人,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在正負2.96個百分點以內,調查結果59%市民認爲住家附近的運動設施足夠、32%認爲不足;對北市公共運動場所設施有68%感到滿意、19%不滿意,其餘13%無意見。

有運動習慣市民當中,走路佔50%、慢跑23%,使用健身器材、重訓有20%;沒有運動習慣的市民有26%覺得工作太累、26%懶得運動,成爲市民不運動2大主因。

國民黨議員徐弘庭表示,現在是運動世代,有運動習慣的民衆愈來愈多,但市府須先解決臺北運動場所不足問題,尤其臺灣室內運動場館少,過去各區活動中心或學校場地都常常呈現滿租情況,除了希望學校能多開放場地給民衆租賃做運動場地外,市府在舉辦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後,也可將各場館做更好的發揮、利用。

徐弘庭建議民衆,若工作太累可嘗試簡單的運動,像在家中超慢跑、熱瑜珈等;民衆黨議員林珍羽也認爲,市府可多設立民衆好上手的運動項目場館,增加民衆運動誘因。

民進黨議員陳賢蔚指出,多數市民運動以散步及跑步爲主,提醒市府應檢視公園、綠地、學校及河濱公園路面平整度、照明是否充足、有無公廁,遇緊急事故通報警消到場是否快速,也是推廣運動格外重要的一環。

林珍羽說,臺北地狹人稠,土地規畫多以商業用途爲優先,現階段公園都以「罐頭設施」居多,聽到不少市民誇獎新北大都會公園,不僅腹地大設施又很多,反觀臺北市大佳河濱公園,雖然也有不少設施,但因爲交通有斷點所以人流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