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爲什麼不蓋房子

2021年10月11日,一則消息在地產圈和科技圈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小米旗下的謐空間(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15.5 億元的底價成功摘得上海徐彙區斜土街道xh128D-07地塊。這一地塊位於上海的核心地段,緊鄰黃浦江、內環線和地鐵站,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拿地之後,小米在該地塊上的建設卻遲遲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2024年,市場上開始傳出小米可能退地的傳言。果不其然,2024年3月22日,上海市控規部門調整該地塊屬性,將其納入徐彙區 2024 年度土地儲備計劃。

小米,確認 “退地”了。

這個看似普通的商業決策,除了小米專注科技和汽車外,實則揭開了地產最隱秘的真相:

雷軍試圖用小米模式的手術刀解剖樓市,卻撞上了土地財政的銅牆鐵壁。

十年前,雷軍對着碧桂園楊國強、萬科鬱亮等地產梟雄,拋出驚世駭俗的“小米蓋房論”。 即通過購房者衆籌買地、按需定製戶型、剔除中間商賺差價,最終讓房價迴歸到 “地價+鋼筋水泥+稅”的基本成本。

彼時的他如同闖入初出茅廬的牛犢,試圖用“衆籌買地”“剔除中間商”“按需定製”的互聯網三板斧,將房地產拖入性價比革命的軌道。

他甚至算過一筆賬:北京房價中的土地成本佔比達60%,若按小米模式開發,價格可壓至周邊二手房的六成。

他並不知道,那一年的上市房企,儘管毛利率超過30%,但平均淨利潤9.2%,同一年,國產手機品牌的淨利潤率8%。

房價構成中,土地成本超過50%,稅費超過10%,金融成本超過10%。

這都不是雷軍能控制的成本。

在手機領域,他可以用供應鏈革命將iPhone價格腰斬。在汽車行業,他能把保時捷性能裝進25萬元的小米SU7。

唯獨面對鋼筋水泥,小米的性價比經濟,走不通。

畢竟,地產不是購房人的地產,也不是開發商的地產。

十年前的那場論戰,萬科的鬱亮迴應雷軍:房地產行業確實需要創新和變革,但這種變革不能脫離實際。如果單純追求低價,可能會影響到產品的質量和服務水平,最終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這句話如今也成爲了迴旋鏢。

當地產下行,伴隨着是銷售疲乏和價格波動,在不可撼動的土地成本、金融成本和稅費成本之下,建安成爲唯一可以降本的空間。

降價的背後,是減配。

當輿論還在爭論“小米能否顛覆房地產”時,雷軍也許想明白了:

不論是手機和汽車,唱對手戲都是西方資本和下游供應商,刀光劍影總歸有所一戰。

但在地產,唱對手戲是地方財政,在這個牌桌上,永遠不知道下一站牌是“限跌令”還是“房地產稅”。

學習強國,走進新時代

關注一下,防止失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