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連媽祖也要監控?
內政部設立「宗教團體赴中交流資訊登錄專區」,雖稱爲提升透明度與保障安全,但宗教界與民間質疑其爲監控手段。 聯合報資料照片
內政部啓用「宗教團體赴中交流資訊登錄專區」宣稱是爲提升透明度、保障國人赴陸安全,但這項被包裝爲「非強制」的政策,在宗教界與民間眼中,本質恐怕更像是一種監控的手段,接下來連民選公職人員也需登錄,臺灣引以爲傲的民主自由恐怕蕩然無存。
爲配合賴十七條政策,內政部啓動宗教團體赴陸登錄平臺,表面上不強制填報、不限制交流,但實際上,登錄制度儼然已畫出一條敏感界線,凡是與中國大陸交流的宗教行動,恐會被默默記上一筆?一旦登錄,未來活動會被政府貼上標籤;反之,若選擇不登錄,又可能被視爲「不願揭露」而遭關注。
寒蟬效應從不是靠明文命令,而是靠一套機制設計、一股無形壓力,讓人自我約束。兩岸宗教交流多年,一直是民間穩定互動的重要平臺,如媽祖遶境、宗教文化節等,還具有信仰與文化雙重意義,如今設下揭露機制,無疑讓宗教界自我審查,限縮宗教兩岸交流。
除宗教團體,各級民選地方公職人員赴中資訊揭露平臺近期也將上線,內政部雖仍稱是「鼓勵」性質,但下一步是否會延伸至企業界、教育界,甚至個人學術交流?讓人不得不深思,臺灣自由空間是否正被慢慢壓縮?
政府堅稱這是單純的安全機制,但若政策讓人民不敢自由地信仰、交流與行動,如此以「保護」爲名的政策,恐令人打上一大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