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之後,A股怎麼投?

本報記者 顧夢軒 夏欣 廣州 北京報道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多個目標,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左右等。同時,證監會主席吳清在兩會期間表示,證監會在即將推出的公募基金改革方案中,將進一步提高公募基金3年期以上的長週期考覈制度,引導長期價值投資。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2025年兩會期間(3月5日—3月11日),A股三大指數均上漲,3月12日,三大指數出現小幅微跌。

金鷹基金有關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中國經濟面臨的內外部形勢依然複雜嚴峻,企業信心和民衆信心普遍提振,5%的經濟增長目標,客觀上將有助於激勵方方面面心往一處使,力往一處加,加速推動中國經濟今年徹底走出疫後復甦斜率仍相對偏低的狀態。4%的赤字率目標將進一步體現出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和中央明確加槓桿的重要而清晰的政策指引,將爲中國經濟的持續回暖向好,提供更有力的支撐和更重要的保障。

金鷹基金同時指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也有望使得消費和科技在近年形成交替上升的局勢。同時,對於資本市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更大力度促進樓市股市健康發展”,並指明“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有助於穩步擴大中長期資金的投資規模,改善資本市場資金供給與結構,鞏固資本市場回升向好的良好局面。

支撐成長股估值修復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左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糧食產量1.4萬億斤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長城基金研究部副總經理、基金經理儲雯玉指出,《政府工作報告》延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政策基調,積極定調問題,強化政策對衝。報告提出“國內長期積累的一些深層次結構性矛盾集中顯現,內需不振、預期偏弱等問題交織疊加”。對此,政策端,強調財政與貨幣政策協同發力,財政政策從“積極”轉向“更加積極”,赤字率突破3%的隱形約束升至4%,貨幣政策也強調要“適時降準降息”。

內需端,儲雯玉表示,將以擴大內需爲核心抓手,通過消費爲主體拉動經濟增長。科技端,新質生產力引領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成爲政策重點,旨在增強長期增長動能。地產端,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在投資中,財政貨幣政策的主基調定調和行業政策的落地情況,都是我們非常關注的。

湘財基金方面表示會特別關注兩會釋放的政策信號以及管理層對流動性的呵護情況。此前,政策端持續加碼穩增長與科技創新,比如國資委“AI+”專項行動深化部署、多地推動民營企業座談會落實等,疊加兩會期間重磅數據公佈(GDP目標5%左右、赤字率4%左右),政策紅利釋放將從中長期角度強化市場對泛AI、機器人、算力、智能駕駛等賽道的預期。此外,流動性環境寬鬆預期未改,央行雖短期收緊資金面引發債市調整,但降準降息僅是節奏問題,整體的低利率環境仍將支撐成長股估值修復。

金鷹基金方面指出,設定相對有挑戰性的GDP增長目標,以及推動物價溫和恢復的通脹目標,將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在疫後的修復過程中,恢復得更有力度、更有“溫度”和更爲均衡,令廣大企業和普羅大衆的信心能有更快速的恢復,有更好的體驗感、獲得感和幸福感,以更好地調動起內需市場的龐大潛力,更有效應對全球日趨混沌的地緣變局的可能衝擊,真正實現“行穩致遠”。其中,積極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方向清晰的產業政策的支持,是發揮效能、實現目標的關鍵。

科技與消費成爲主線

從今年兩會釋放的政策看,兩會對A股市場走勢影響如何?

Wind數據顯示,兩會期間(3月5日—3月11日),A股三大指數均上漲,其中,上證指數上漲1.67%,深證成指上漲1.7%,創業板指上漲0.64%。3月12日,A股三大指數出現小幅微跌,其中上證指數下跌0.23%。

對於A股未來表現,湘財基金方面表示,當前A股市場中期趨勢明確向好,尤其是兩會釋放出積極信號,有望形成政策面、資金面與產業趨勢共振。自1月中旬以來,A股市場底部逐步擡高,科技主線引領作用顯著。“從產業週期看,通用人工智能技術突破加速商業化落地,算力需求激增帶動芯片、服務器等硬件產業鏈景氣度上行,而智能駕駛、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亦進入政策與資本雙輪驅動階段。”湘財基金有關人士說。

金鷹基金方面表示,對於資本市場而言,經濟基本面的持續修復是企業盈利的基礎,上市公司盈利的持續改善,以及投資者基於信心持續提振而帶來的市場風險偏好的不斷改善,將共同推升股市的“戴維斯雙擊”過程,推動形成股市的正向反饋效應。

儲雯玉表示,2025年股市運行的宏觀經濟環境將呈現“政策驅動、結構優化、風險可控”的特徵:財政與貨幣政策雙寬鬆(赤字率升至4%、適時降準降息)爲市場提供流動性支撐,政策支持科技和消費領域,驅動增長動能切換;房地產“因城施策”和地方債“發展中化債”策略緩釋系統性風險,但需警惕外部貿易摩擦與科技限制的擾動。

談及哪些產業或將迎來政策紅利,博時基金首席權益策略分析師陳顯順表示,資本市場應重點關注三大新質生產力賽道:一是算力與大模型帶來的生產力革命,這將有助於經濟生產率進一步提升;二是消費科技融合領域,智能終端、AR/VR設備製造商有望受益需求爆發;三是現代服務產業鏈,智慧物流、數字文娛等新型基礎設施運營商有望迎來價值重估。

金鷹基金方面指出,從全年的角度看,科技與消費或有望共同成爲今年A股市場重要的投資主線。科技成長方向受益於全球AI及機器人等重大領域的持續創新推動,以及國內在產業政策層面的持續發力支持,有望成爲這一輪中國資產重估過程中的一條持續性強的重要主線。同時,在中國經濟疫後的持續修復和再平衡過程中,泛消費/順週期方向有望因其較強的經濟關聯性而帶來比較強的估值修復與盈利提升彈性。

金鷹基金方面估計,A股的投資驅動力將開始從2024年四季度主要由流動性拉動的估值擴張行情,逐步轉變爲盈利改善驅動。具體到今年一季度,總體上,高風偏方向的相關行業如電子、機械、信創、軍工、券商、軍工等,或陸續有不錯的表現。

踐行長線投資理念

吳清關於下一步公募基金改革方案,引導長期價值投資的講話釋放了什麼信號?對整個公募基金行業有着怎樣的意義?

對此,儲雯玉表示,證監會通過提高公募基金長週期考覈比重,釋放了引導資管行業摒棄短期逐利、轉向長期價值投資的強烈政策信號,體現了監管層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決心;長週期考覈機制將倒逼基金公司調整內部激勵體系,促使管理人與投資者利益深度綁定,減少短期投機行爲,提升投資策略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證監會強化長週期考覈的政策舉措,標誌着資管行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的轉型,通過制度約束和激勵機制重塑,推動行業迴歸價值投資本源,爲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奠定基礎。”儲玉文說。

金鷹基金表示,提高三年以上長週期考覈比重將使基金公司更加註重長期投資理念,減少短期投機行爲,堅持長期主義,踐行價值投資,有助於提升行業投資質量和穩定性。同時,提高長週期考覈比重將促使基金公司更加關注基金的長期業績表現,不僅僅追求短期收益,從而減少市場波動性,增強市場的穩定性和吸引力,真正體現長線投資理念。

湘財基金表示,過去一年,中國資本市場發生了一些深刻的、根本性的變化,包括公募基金相關的改革方案,都有利於行業的長期穩健發展。監管層在積極引導、壯大長期資金,使其成爲中堅力量和“壓艙石”,以穩定和提振市場預期,爲企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爲投資者創造更多投資機遇。這些舉措將從根本上改良中國資本市場的生態環境,形成良性循環的有利局面。“資本市場的一系列改革,有利於公募基金更好發揮資源配置和定價功能,尤其是以主動權益投資見長的基金公司,有望充分展現自身的阿爾法創造能力,幫助投資者分享高質量發展的成果。”湘財基金有關人士表示。

(編輯:夏欣 審覈:何莎莎 校對:張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