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艦繞臺 學者:有威嚇作用;臺應具備「動態」能力
中國航空母艦遼寧號日前穿越第一島鏈引起臺、美、日等國關注。面對中國崛起,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兼國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宋學文表示,有航母不一定代表有作戰力量,但有威嚇作用;臺灣未來須具備「動態」調整能力,才能在兩強對峙下,走出自己的路。
遼寧號23日從黃海啓航,前往西太平洋蔘加演訓,首次穿越第一島鏈引起各國緊張,27日傍晚抵達海南島三亞航艦基地。宋學文指出,中國的確有意透過航母宣示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而且也正在自行建造2艘航母,未來的軍事力量將比現在增強許多,給美日及周邊國家很大的壓力。
「航母下水、訓練到真正能作戰需要時間。」宋學文強調,中國目前還在演習和操練的階段,後勤、海象變化、船艦起落和遭受攻擊等狀況都是考驗,甚至有軍事專家認爲,遼寧號從2012年到現在都尚未擁有作戰能力,「但是仍有威嚇力量。」
宋學文表示,就算解放軍航母已經具備作戰力量,與美國11艘航母相比還是「no match(無法抗衡)。」美國2020年將在亞太地區部署6艘航母,與日本、泰國及新加坡等國合作,增加武器部署和人員交流,另外,許多先進軍武也出售給盟國,如F-35、全球之鷹等。
美國種種舉動都爲了中國崛起做準備;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修訂法律,鬆綁海外的軍事活動,直接或聯合其他國家更積極和明顯介入亞太安全;東協國家也可能出現軍備競賽,亞太地區未來將呈現較大的張力。
▼陸遼寧艦繞臺?花蓮F-16戰機罕見深夜升空。(圖/東森新聞/下同)
宋學文指出,臺灣在其中有能力扮演極爲重要的槓桿,但是敏感的兩岸關係、外交困境和外貿型中小國家等限制,也要慎防是否會成爲大國博弈下的犧牲品。針對臺灣未來的走向,宋學文認爲,臺灣最好的策略是兼顧與美日合作及兩岸和平穩定發展。
宋學文解釋,臺灣須具備「動態」調整能力,依照不同議題偏向中國或美日,對外,增強經貿、國防及外交等方面加大影響力;對內,凝聚內部認同、爭取民衆支持,這些都是政府未來需要考慮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