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給雷軍的時間不多了
小米新品發佈會尚未開始,有關雷軍登頂「中國首富」的消息,便開始不脛而走。
根據一則並未被證實的消息顯示,雷軍總財富估值已近4400億元人民幣,超過了農夫山泉鍾睒睒和字節跳動張一鳴,成爲中國新首富。
儘管這一則消息後來被證實爲假消息,但是,在小米新品發佈會即將召開的檔口,出現這樣一則消息,對於雷軍來講,不得不說是一次絕佳的「助攻」。
可以說,正是這樣一則消息,最終將人們關注的焦點吸引到了雷軍以及小米的身上。
一切的一切還要從小米的新品發佈會講起。對於今年的小米新品發佈會,人們最爲期待的,或許正是雷軍口中的「最速四門量產車」——小米SU7 Ultra。
雖然新車最後公佈的售價爲52.99萬元,較預售價大幅度降低,但是,這樣一個售價依然可以將小米汽車拉進了中高端汽車的行列。
對於小米SU7 Ultra的降價,雷軍的解釋是「要讓喜歡這輛車的人真正買得起」。
雖然我們尚未知道小米SU7 Ultra最終的銷量如何,但是,雷軍帶領着小米殺入到造車的賽道里,並且將自身定位於中高端市場,其實是有着一定的眼光和遠見的。
一
雷軍帶領小米殺入到造車賽道的時候,這個賽道的最佳紅利期早已過去。
更爲確切地說,那個時候的造車賽道,更多地開始的是一次全新的洗牌。不斷地有玩家們被盪滌出局,不斷地有新技術落地到造車的身上。
正如比亞迪王傳福所說的那樣,當雷軍殺入到造車賽道的時候,他們着實爲他捏了一把汗。
事實證明,雷軍殺入到造車賽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024年,小米汽車全年交付量超過13.5萬輛,和最初定下的10萬輛銷量目標相比已經超額完成。
2025年1月,小米SU7交付量超過2萬輛,已連續4個月交付量超2萬輛。這樣一組數據,正是小米汽車業已在造車賽道上站穩腳跟的最爲直接的體現。
可以確定的是,小米汽車欲要在造車賽道上走得更爲長遠,僅僅只是以小米SU7這樣一款車必然是無法形成規模效應的,必然是無法形成生態的。
於是,爲了讓小米汽車的產品呈現系列化,規模化,我們纔看到了今年的小米新品發佈會上小米SU7 Ultra的問世。
不得不說,小米SU7 Ultra的問世,的確是讓小米汽車的產品線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充的。
更爲確切地說,小米SU7 Ultra的出現,讓小米汽車在中高端汽車市場上的地位進一步穩固。
按照雷軍的說法,「小米SU7 Ultra量產車是小米SU7系列裡面定位最高端、性能最強的一款車型。」
無論是從性能方面的百公里加速僅需1.98秒,還是電池方面的搭載了寧德時代麒麟Ⅱ高功率電池包,乃至是智能化方面的搭載1顆激光雷達、11個高清攝像頭、3顆毫米波雷達和12顆超聲波雷達,配備兩顆英偉達Orin-X芯片,搭配驍龍8295車機芯片與Xiaomi HyperOS車機,我們都可以看出,小米SU7 Ultra滿滿的「最強感」。
根據天風證券研報顯示,2024年在中國乘用車市場,20萬以上中高端車型市場超800萬輛,其中自主品牌市佔率約31%,同比增加7個百分點。
從整體市佔率來看,2024年中高端市場自主品牌市佔率遠低於整體汽車市場的表現,存在較大的國產替代空間。
有了小米SU7 Ultra,小米汽車無疑可以進一步確立自身在中高端市場上的地位。
二
當雷軍試圖憑藉着小米SU7 Ultra來確立小米汽車在造車賽道上的地位的時候,造車賽道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正如前些天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接受採訪時所說的那樣,2025年,造車賽道的兩個賽點,一個是L3,一個是規模化賣車。
可以說,對於幾乎所有的造車玩家們來講,如何在2025年無法抓住這樣兩個賽點,同樣將會面臨着被淘汰出局的危險。
當雷軍在小米新品發佈會上暢談小米SU7 Ultra在國內多條賽道上的成績的時候,更多的造車玩家們已經將關注的焦點聚焦在了以L3爲代表的智駕以及規模化賣車上。
對於雷軍來講,如果僅僅只是將目光聚焦在性能上,僅僅只是將目光聚焦在保時捷上,卻並未真正找到在智能駕駛和規模化上的突破,那麼,縱然是業已坐上了造車的牌桌上的小米,依然會面臨着新的風險和挑戰。
從這樣一個角度來看,當小米新品發佈會召開的檔口,我們所看到的雷軍登頂「中國首富」的假消息,更像是對於雷軍的一場「助攻」,它成功地將人們的目光聚焦在了雷軍上的身上,進而讓人們開始關注即將召開的新品發佈會。
這樣的事件,並不是第一次在小米身上出現。
早在小米SU7尚未發佈之前,小米方面其實就已經結合小米SU7的售價經歷過一次成功的營銷。
那個時候,雷軍成功地藉助外界對於小米SU7售價的好奇,牢牢地將人們關注的焦點吸引到了小米SU7的身上,並且真正用這樣一種方式讓小米SU7一炮而紅。
在營銷方面,雷軍和小米的確是非常成功的。
這一現象,並不僅僅只是在造車上得到了證實,縱然是在小米造手機的時候,早已得到了證實。
對於業已進入到深水區的造車賽道來講,僅僅只是有營銷上的「助攻」,且並未有真正可以保證小米汽車可以在造車上確立自身地位的「硬實力」的加持,縱然是有一定的效果,但這樣一種效果,依然不會長久。
三
早在雷軍開始帶領小米殺入到造車賽道之前,其實早就有造車的玩家們看到了中高端乘用車市場上的巨大的市場潛能以及國產乘用車所存在着的替代機會。
無論是業已停擺的高合汽車,還是遠走美國的賈躍亭的法拉第未來,幾乎都是這一細分賽道上的玩家。
事實證明,僅僅只是進行賽道的細分,卻並未真正實現規模化,縱然是再細分的賽道,依然會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不過,和高合汽車、法拉第未來不一樣的是,雷軍帶領小米業已通過小米SU7收穫了第一批種子用戶,並且在小米生態上積累了一大批的用戶、資金。
藉助它們,雷軍可以爲小米汽車輸血,以確保小米汽車可以擠上造車的牌桌。
然而,現在造車賽道的競爭,並不僅僅只是體現在用戶、資金方面,還更多地體現在能夠給造車更多的科技附加值,能夠給造車更多的生態延伸上。
更爲重要的一點,還體現在可以在2025年可以在智駕和規模化上取得一定的成效。
不可否認,雷軍帶領小米的確可以在規模化上有所作爲,小米SU7亮眼的銷量,業已給我們證明了這一點。
然而,如果僅僅只是以小米SU7這樣一款車來實現規模化,多少是有些單薄的。
不斷地豐富小米汽車的產品系列,改變小米SU7獨木支撐的發展狀態,纔是真正保證小米汽車可以實現規模化的關鍵所在。
另外,小米新品發佈會上,雷軍對於保時捷的對標,對於BBA的對標,對於特斯拉的對標,其實的確是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的。
但是,如何實現「性能比肩保時捷、科技緊追特斯拉、豪華媲美BBA」,或許小米汽車還需要更多的路要走,而並不僅僅只是體現在營銷上。
當造車賽道的競爭進入到深水區,特別是當用戶的心智開始變得成熟,僅僅只是依靠營銷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
雖然小米在造手機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如何讓小米在造手機上的經驗完美復刻到小米汽車的身上,或許並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
對於雷軍的挑戰,或許纔剛剛開始。
結語
登頂「中國首富」,更像是雷軍的一次「助攻」,它順利地將人們關注的焦點聚焦在了雷軍和小米的身上。
無論是小米SU7 Ultra的性能上,還是小米SU7 Ultra的售價上,我們都可以感受到雷軍和小米的誠意滿滿。
當造車賽道的競爭開始日趨白熱化,特別是玩家們之間的競爭開始變得立體和複合,雷軍和小米依然在用造手機之時的方法論來套用造車,究竟是否有效,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不過,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造車賽道的競爭開始進入到自動駕駛和規模化爲主導的發展階段。
對於雷軍和小米汽車來講,能否抓住這樣一個賽點,並且真正在造車賽道的新一輪洗牌裡繼續留在牌桌上,或許纔是關鍵所在。
總而言之,留給雷軍的時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