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學歷貶值,如何破局?
很多中產家庭以爲留學後,孩子就有了出路,會迎來更好結局。實際上的確有,畢竟留學紅利還是要獎勵給一部分人的,否則不會完成這個擊鼓傳花的遊戲。但並不會獎勵給所有人。
大部分留學生還是要硬吃學歷貶值的傷害的,只不過有的人抗性高點,有的人提前把這個問題規避了。今天我們聊下,如何對抗學歷貶值的問題。到底該怎麼破局?
No.1 刷好學校,把護城河拉高
對抗學歷貶值第一步,就是要拉高自己護城河。泰坦尼克要沉了,也是先淹下面的。在上面的依舊有逃生機會。
如果你選擇回國,你留學最大意義就是刷好的學校去。挑選對你最有用的榜單。比如QS這種可以介入僱主等指標的,水分比較大,學校自己有操作空間的。這類榜單就能拔高你原本上限。
學校維持在QS前50纔是安全線,至於更靠後的學校,比如格拉,南安,利茲或伯明翰這種,不能說這些qs前百學校沒價值。只能說,這種學校也對抗不了現在學歷貶值的局面。而曼大或往上這類學校就具備。還是會被市場最先挑選。而且本科就是這類學校會有更優先主動權。都說現在求職難,其實我這邊好多名校學生依舊手裡幾個offer可以挑選,並沒市場說的那麼下行。
刷好學校的核心邏輯是,英國不行,可以港新,港新不行可以土澳。總有一個適合的學校可以接納你。而且土澳最近開了不少一年的碩士課程,就不需要你1.5年或2年,就1年可以完成學位。這是變着法的要撬英國牆角啊。
No.2 儘可能留在海外,不要回來
市場環境不好的時候,就容易形成內卷。很多內卷是沒必要的,就付出很多,只是爲了討好企業。自己真不是受益人。
你看很多現在在珠三角的都跑hk去上班,然後來回兩個多小時hk往返深圳通勤一樣。就hk那邊不加班,事少,下班後不會有老闆私你,工資還高。不像深圳這種一線城市,薪資就那樣,事還多,你還得加班,根本不可能平衡生活和工作。換個局域網又好起來了。
這個模式同樣適合你留學後,留在海外的模式。就你去留學,核心思路不用再刷專業怎麼樣,你如果想留下爲目的,就需要換一種生存模式。這個模式是如何融入當地人,如何融入人家社交體系,如何鏈接當地人。你如果還是國內學生那一套,讀最多的書,然後再去卷工作,再從工籤折返回來。這麼個流程,肯定是不行的。
但如果你從源頭先解決了留的問題了,再倒過來找工作了?是不是所有問題都妥協 。那怎麼從源頭解決留的問題?其實現在市面上很多不同的組合玩法。還有男男局,女女局,細節就不多說了,你們細品。只要思路打開,你就是玩的順風局。
No.3 考慮稀缺專業或特殊專業
就我們的教育體系是存在問題的,而且沒辦法破局,大家都在迎頭向上。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都被裹挾走一種模式,就不斷往下讀,往高了讀。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好像並沒解決經濟問題,只是延緩了我們就業問題。
其實我們留學也好,刷好學校也好,讀到博士也好。最終目的就是爲了一個好工作,解決之後咱們的經濟問題,俗點來說就是搞錢。那麼有沒有可能直接讀好定向專業後直接搞錢了?
其實是有的,在國內一些定向專業可能並不被人稀罕,但在eu或澳洲這種,有些特殊工種不但好留,薪水都不錯。比如護士,比如玩電纜高空作業的,懂家電修理的,比如開大卡車的等等職業很多的。如果你成績一般,直接去學這種專項的技能其實也是好的,比你不斷刷學校,但求職沒着落要好。畢竟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捲到qs前50學校的。讀書如果不是你擅長的,那麼找個技能,把剩下時間和注意力全all in上,你也是這個領域的半神了。
就eu那邊很多人又懶又注重個人生活空間,他們很多人只想要好處又不願付出。我們稍微比他們努力點,就能獲得更多機會。你看似進入了一個在國內覺得不體面的行業,但你得到的其實比很多白領金領還要多。你很快在英國或土澳可以買房置業。
總了個結:其實市面上路一直很多,只不過很多國內家長被自己的視野給侷限掉了。看到大家都這樣在弄,自己交壓力大了,逼着孩子也要跟上大部隊。他們補課,你跟着補,沒完沒了,反而老師都開小竈去得這個好處了,在學校反而這個題都講過了,就過了。如此循環了。
我們要解決的問題,焦慮的根源其實還是想解決孩子的經濟問題,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從終局的角度去爲孩子量身定製的去思考下能幹什麼。能好好把學術搞定的,就好好刷學校去。不能的逼也沒用,找個技能穩住他自己的後半生技能。極力給孩子多創造更多選擇機會,而不是隻能在一個服務器裡面沒得選,只能被大環境這隻手推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