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正在淪爲排名的傀儡!
很多時候我們在討論排名這個事情,再討論學校跌了還是漲了,討論英國水還是澳洲水。我們很多時候都把誘因,結果歸結爲是學校的原因,很多時候都沒討論我們留學生自己的問題。
其實你就業,婚姻,創業等等,後期不是還看你這個人嗎?你的能力,家庭財力的支撐,自己本人綜合能力的支撐,財商,逆熵,情商等等。我們總是習慣性的把問題推給別人,這樣可以得到短暫的自我安慰,不是我不行,是學校不行。是行情不好,是大環境不行,是留學的紅利沒有了,是學歷在貶值。我們總有很多借口安慰自己。
但這種東西偶爾嗑下沒毛病,屬於調劑品,你一直嗑這種雞湯人會出問題的。你會逃避問題,也識別不到問題的本質。你會變得戾氣沖天,你不知道自己能幹啥,你想做點事情都有無數想法勸退你,有難度,有風險,不做不錯。
說實話,國內很多留學生現在很麻木的,閱歷不夠,然後瘋狂的跟隨別的麻木的人,正在逐漸淪爲排名的傀儡。
No.1 非QS前百的學校不去了!
想通過學歷去改變自己的人生這個事情本身想法是沒錯的,但實際上操作空間上是錯了。你刷好的學校的初衷是從源頭上去改變自己,即好的學校有牛逼的學生和師資。你從他們身上能學到他們一些優秀的品質,比如自律,和克服問題的能力。你有幸在同一學校能旁聽到很多在行業很牛師資的講課。這些師資在外面可能單小時收費就200英鎊起步的,你有幸能吸收他給你講的精華。然後你整個人受用。
這是去刷好學校的本質,找到好的圈子,好的學校氛圍和環境。學習你覺得對的方式和人,去改變自己覺得拖累自己變得更好的習慣。慢慢地克服自己一些惰性和貪婪的東西。讓自己更強大起來,留學其實學的都是這些東西,更獨立的生活能力,重塑過的三觀,看問題的多樣性,不斷解決新問題的能力等等。
就像你健身,首先要練的是力量核心一樣,你核心沒有。專門去搞一些花裡花哨的技法。越是花裡胡哨,越容易在風中凌亂,然後身體很容易傷害,這也疼,那也不舒服。
很多留學生現在發出:非QS前百學校不去了的學生就得了這種病。不是說去好學校的心思出錯了。而是你的三觀出問題了。你並不能正視自己,但你慾望又特別大。
你既要又要,或者你知道不對,但在國內這個環境下,你忍不住又會迴歸到去刷學校這層心思。這個點出錯了,這種本身學術條件差的學生,對自己的期待感是既要又要的。又想學校好,又想以後就業好。實際上他們啥都不明白,甚至畢業後能做什麼都搞不懂。
然後這羣人,會把問題都怪在學校上,是學校太水了,是專業水了,甚至是學制出問題了。留學太坑了。世界上所有的問題其實大多都是自己的問題。你有沒有想過,是你自己認知出問題了。你一開始選就錯了,你在錯誤的事情上一直假裝努力。你能開出正向的果實嗎?答案是不能的,你在覆盤的時候,不應該去細查下自己到底哪個環節出問題了嗎?
爲什麼有人會說可憐人必有可恨的地方,這句話底層邏輯同樣適用於留學生在選校的這個錯誤邏輯上。你可能從根源上就錯了,你並不懂教育,你並不懂留學的本質。你不知道留學到底可以給你哪些東西賦能,你單純的把強化屬性都疊加在最直觀的學歷上。因爲你眼窩子淺。
No.2 只看QS排名,導致QS統治你的其他想法!
世界大學排行榜這麼多,很多學生盯着QS在看。本身看qs其實沒毛病,因爲很多主申英港澳新的學生都喜歡這個榜單,畢竟這個榜單對待這幾類申請者優勢最大,基本打壓美國學校,拉上英港澳新等學校的排名,屬於多項奔赴。
但你錯就錯在把榜單看的太重,當你越重視的時候,你擁有他的時候還好,但你喪失他的時候,你感覺萬劫不復。
榜單這種東西,本身就是一個參考指標,一個參數。qs本身是僱主用來參考海外留學生具體在大概什麼檔位的。然後好劃分出不同的區間。現在很多留學生的錯誤認知是,如果不進某個區間,自己就業一定就沒着落。甚至他們都沒去真實評估過不同企業現在都處於一個怎樣的招收學生的範圍。比如四大的,字節這種大廠的,你們有在選學校之前具體去試過投下簡歷去問問行情信息嗎?
其實都沒有,因爲很多學生沒有具體職業規劃的。很多學生留學其實不是以就業爲導向的。只是爲了強化自己學歷,堆高自己學歷後,覺得這樣找工作會更有優勢。這種不斷通過麻木學習來延緩就業的問題就是有問題的。
或者說是市場行情引導的。畢竟大環境這麼多應屆畢業生,不可能所有人都能被安排好。畢竟現在經濟也在下行,那怎麼搞?不可能讓你出亂子吧,大學生屬於相對聰明的羣體,爲了防止他們的動亂,那隻能讓他們繼續讀下去,拔高入職的篩選門檻。原本22歲就可以就業,弄到25歲再讓他們就業。延緩後,一些市場位置和機會就釋放出來了。你細想下這裡面的事。
當你想明白後,你會發現,碩士是必要的嗎?讀的越多越好就業嗎?其實不是的。就業本科其實就夠了,只是環境需要你延緩就業,拔高了篩選門檻,所以你需要多做準備工作而已。而這些準備工作,本身很多是沒用的,是讓你迷茫的。你更需要警醒,然後跳出這個坑,少把目光放學校和專業上。多放點在務實的相關經歷和相關工作能力上。
總了個結:現在很多單位篩選人,真的是隻看學歷嗎?那是萌新。有能力的照樣能上。很多學生都喜歡幹一錘子買賣,就希望一步到位,但人生哪有那麼多順遂的事情。都需要曲線救國,走過彎路然後糾正回來,回來的那時候,認知到位了,很多事業,家庭,也都起步了。
就別害怕出錯了,也不要擔心去小點公司埋沒自己了。就我自己也求職過,也創業過,也帶團隊。中小公司的好處是啥都會讓你來一遍,人少,但事多,你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然後快速出師,自己就可以拉一個草臺班子上了。大點企業,看上去風光,但一個蘿蔔一個坑,你機會被摁死了,你在一個崗位上消磨時光,你很容易被鎖住的。所以去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完全在於你到底需要什麼?
如果你是希望搞錢,那麼中小公司屬於前期搞錢慢,甚至少,但後期你技能都學會了,自己做的時候,你可能幾年就幹人家一輩子。那種大公司,你前期可能薪資,福利加起來都不錯,但你很多時候可能就困在這個區間了。除非你跳槽出去,否則晉升通道,派系等等問題,都夠你喝一壺的。
不要淪爲排名的奴隸,你要多去思考一些務實的東西。無論就業,學歷,婚姻,其實都是這個邏輯。就很多學生看上去說自己功利,功利個錘子,你都沒功利到點子上。一個個都是學生思維,你出學校後,要快速洗掉你的學生思維,纔會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