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雲:一個人不喜歡去別人家,也不喜歡別人來自己家,是這心態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濃不如淡,近不如遠。

有一次,劉震雲和女兒一起上魯豫的節目。

在被問到和女兒的關係時,劉震雲說:“我能不跟她來往就不跟她來往,能少見一面就少見一面。”

有趣的是,劉震雲的女兒也說:“不是感情不和,就是在一起雙方都不是很舒服,那就少來往,誰也不去誰家。”

的確,人和人之間本就是獨立的個體,沒有誰一定要和誰來往。

哪怕是子女,也會有自己的小家庭,也該允許少見面。

至於關係再遠些的親友,更不用動不動就登門。

這些年,“邊界感”這個詞很火,很多人都漸漸明悟,適度的社交,才能讓人舒適。

就像叔本華說的那樣:

而生活中最有形的,也是最該被尊重的邊界,就是每個人的家門。

如果,你也是不喜歡去別人家,也不喜歡別人來自己家的那種人。

那你多半已經擁有這幾種高級心態,正在擁抱更好的人生。

“低耗心態”:

學會社交節能,

圈子越簡單,人越輕鬆

作家雪小禪說:

年輕的時候,人總是好奇的、躁動的,熱衷認識不同的人,融入新鮮的圈子。

經歷過歲月的洗禮才明白,並非推杯換盞就能換來推心置腹。

知己難尋,知交罕有,真正有價值的交情,總是寥寥無幾的。

一個人的社交圈中,值得請進家門的關係,沒必要太多。

賈平凹在他的書中,曾寫過一段關於交友的往事。

當他成名後,各路朋友紛至沓來。

起初,他還是願意熱情招待的。

可久而久之,他發現登門拜訪的敲門聲絡繹不絕,使他不堪其擾。

爲了躲避惱人的敲門聲,賈平凹連續搬了五次家。

但無論躲到哪裡,來訪者們都鍥而不捨,一次次找到賈平凹的藏身之處拜訪他。

爲此,他大發牢騷:

後來,賈平凹得了嚴重的肝炎,傳染性極強。

過去常來叨擾的朋友們,一個個不聲不響,再也不登門了。

待痊癒後,他憤憤地說:“朋友是磁石吸來的鐵片兒、這些東西,有的用力甩甩就掉了,有的怎麼也甩不掉,可等你沒了磁性,他們就全沒有嘍!”

從此,他下定決心精簡自己的圈子,不再理會敲門聲,沒有預約堅決不開門。

終於過上了平靜自在的生活,寫出了更多佳作。

很喜歡網友的一句話:

“打開門是外面的繁華世界,關上門纔是我自己的生活。”

人的一生何其短暫,忙碌奔波半輩子,真正屬於自己的時光,又何其微薄。

能夠將精力和時間留給值得的地方,是必要的生活智慧。

那些不喜歡去別人家,也不喜歡別人來自己家的人,大都早早參悟了這個道理。

他們不怕孤單,因爲他們知道,迴歸獨處後的生活,同樣有屬於自己的光彩。

“顧家心態”:

專注經營家庭,

關起門來過日子,才能守住自家的福氣

王小波曾說過一句話:

與其耽於交際外人,不如多花精力去滋養家人。

把家養成福地,家庭也會反過來託舉你。

福往者福來,愛出者愛返,如此循環,日子就會越過越好。

演員陳道明,一直是娛樂圈中的清流。

關於他的作品,各花入各眼,褒貶都有自己的道理。

但他身爲伴侶和父親,的確是可圈可點,值得學習。

雖然工作繁忙,雖然娛樂圈講究“人脈”,但在拍戲之餘,他還是很少喝酒應酬,打牌抽菸。

在接受楊瀾訪談時,陳道明更是直言不諱地說:

“應酬簡直是一種煎熬,一羣人喝得醉醺醺,一句話和你說四五遍,一張名片遞給你七八次,我就很窩火,特別煩。”

閒暇時,他最大的愛好,就是待在家裡,陪陪家人。

他會主動把屋子收拾乾淨,學着做點手工,澆個糖人、捏個麪人給孩子,做做衣服、裁個皮包,不亦樂乎。

對女兒的教育陪伴,他也沒有因爲工作忙碌而缺席,沒有做甩手掌櫃,全然拋給妻子負責。

在陳道明看來,折桂影帝、獎項等身,是作爲演員的本職工作。

但經營好一個家庭,收穫一份安詳美滿,纔是他最大的成就。

吳飛在《浮生取義》中說:

那些不喜歡去別人家,也不喜歡別人來自己家的人,大都是明白了關起門來過日子的重要性。

既不願意把時間消耗在拜訪他人上,也不希望自己溫馨融洽的家中,頻頻出現外人,打擾到自己的小確幸。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闔家團圓,葳蕤繁祉。

關起門來,守住這份福氣,後半生的生活,也會因此充滿溫情。

“自渡心態”:

潛心修煉自己,

懂得自愈自立,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活法

知乎上有個問題:爲什麼人到中年朋友就越來越少了?

有個高贊回答說得很好:

很多時候,靠人不如靠己,你若是強大,到處都是朋友,你若是弱小,再努力也維繫不住關係。

就像劉震雲說的那樣:“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別人;遇到大事,千萬不能把自個兒的命運,拴到別人身上。”

懂得花時間潛心修煉,自愈自渡的人,纔是真聰明,有遠見。

作家李尚龍分享過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歷。

大學的時候,他一度非常迷戀於社交,留下過許多人的聯繫方式,並當成人脈炫耀。

某次活動中,他結識了一位負責學生入黨的老師,爲了和對方攀交情,他有事沒事就聊幾句天,還犧牲睡眠時間,主動陪對方值晚班。

幾次三番下來,李尚龍以爲他與這位老師已成好友,便請求對方幫忙指點自己的入黨申請書。

可沒想到的是,對方只冷冰冰回了三個字:“我沒空。”

這一刻,他才知曉,自己平時爲社交做出的努力,都是“自以爲是”,根本沒有價值。

從那以後,李尚龍不再空耗青春去做無效的社交,轉而潛心讀書寫作,閉門謝客,提升自己,最終成爲了聞名一時的暢銷書作家。

美國社會學家霍曼斯,在書中說過這樣一句話:“任何人際關係,其本質上就是交換關係。”

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所有長久的關係,都是有基礎和前提的。

並非你存下電話,打過招呼,就能自然而然衍生出穩定的交情。

與其整天把時間花在別人身上,不如靜下心來好好打磨,沉澱自己。

你的價值高了,社交價值自然也就高了。

《論語》中講:“君子務本,本立道而生。”

那些不喜歡去別人家,也不喜歡別人來自己家的人,大都在靜而務本,默而後發。

先以自立,遇事自渡,難時自愈,最終遇見更好的自己。

童話繪本《阿狸 • 永遠站》裡說:

十七八歲時,總覺得擡頭看到的天,是全部的蔚藍;身邊結交的人,是一生的摯友。

長大後才懂,人是會在不知不覺中走散的。

那些曾費盡心思維繫的關係,其實也未必能長久。

所以,如果一個人不喜歡去別人家,也不喜歡別人來自己家,其實不難理解。

他們更多是迴歸自我,把精力放在更保值,更能給生命提升能量的事情上。

與人相交要保持距離。再親密的關係,也記得保留私人空間。好的人際關係,既要適度熱情,又要拿捏分寸;不把時間浪費在無用社交上,合理安排,懂得進退,不爲難自己,也不麻煩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