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開放「中小學教師資格」 教授:改掉臺灣腔纔是最大的挑戰
大陸教育部網站日前公佈,開放港澳臺居民自願性申請中小學教師資格證。泉州師範學院文學、傳播學院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吳孟軒表示,目前最大問題可能不是政治正確,因爲中小學還不太會接觸到政治議題,而是臺灣教師要講好以北京口音爲基礎的「標準普通話」纔是最大挑戰。
按照大陸教育部網站10日公告,港澳臺居民只要「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就能申請中小學教師資格證;此外,還應達到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頒佈的相應普通話水平等級標準。
據中央社報導,吳孟軒指出,普通話考試是取得大陸中小學教師資格的條件,而「標準普通話」是以北京口音爲基準,就連福建當地或其他省市的教師可能都要考數次才能通過。他進一步提到,福建人講的普通話被稱爲「閩普」,和標準普通話存在落差,例如「打擊」要念「打ㄐㄧ」,「認識」要念「認ㄕˊ」,「關門」要念「關門兒」。
另外,長期關注「臺灣腔議題」的紐約市立大學助理教授彭駿逸表示,臺灣腔和標準普通話的差別主要呈現在「語彙、發音、語法」3個方面。「以語彙來說,列印應該要講『打印』、傳簡訊必須念成『發短信』等」。
發音方面,他指出,臺灣腔沒有「兒化音」,像是標準普通話會說聊天兒;還有臺灣人幾乎不發輕聲,例如標準普通話會說「學ㄕㄥ˙」,臺灣人則念「學ㄕㄥ」等。
至於語法方面,彭駿逸說,以「給」這個介係詞來說,臺灣或大陸南方會講說「我打電話給你」,但標準普通話要講「我給你打電話」;此外,臺灣人喜歡用「有」去標記動作的完成,例如「我有吃過飯了」,但標準普通話不會出現「有」。
彭駿逸認爲,「如果應試者本身就是語言文學相關學識背景出身的,將臺灣腔轉換成標準普通話,認真練習一下應該不會太難;但對於非相關科系的考生來說,可能需要花一段時間琢磨才能轉換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