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剎車”騰訊雲
雲計算業務,對於頭部互聯網公司的重要性,相信已經毋庸置疑。
2022年的最後一個月,先有馬化騰在內部員工大會斥責騰訊雲的大集成作風,重新爲騰訊雲的未來戰略方向奠定基調;緊接着阿里雲迎來人事風暴,“三代目”張建鋒結束了長達4年的掌門人生涯,阿里雲智能總裁一職直接由張勇親自接任。
無論是馬化騰的犀利喊話,還是張勇的下場帶隊,都是在對內對外宣示,雲業務對集團的重要性已上升到極高的位置。當然,這側面也反映了“一號位”對於自家雲業務目前進展的不滿。
作爲2006年被亞馬遜挖掘出的新商業模式,雲計算只消數年,已經從最初的概念發展到普及適用階段。新業態往往充滿不確定性,剛剛過去的2022年,在宏觀經濟增長放緩、供應鏈間歇停擺等諸多不穩定因素的影響下,中國雲計算市場的整體增速亦有所放緩。
長遠來看,據國際市場研究機構IDC預計,未來5年中國整體雲計算市場複合增長率將在20%左右。在宏觀經濟增長幅度不高成爲常態的情況下,該增長率仍然相當可觀。這同時也是國內雲廠商不能錯過的機遇。
作爲中國雲市場的先行者,過去幾年,互聯網雲廠商們得益於自身的生態資源優勢(客戶資源、關聯公司等),可謂勢不可擋。但隨着大小環境、市場邏輯慢慢改變,一衆雲廠商也在經歷陣痛,其中以騰訊雲最爲典型。本篇文章也就此展開。
換擋失速,從被動到主動
“不要被人家奚落兩句,說哎呀你這個雲是不是被華爲給超過了,你才老三了(你就忍不住)”,馬化騰在這次內部員工大會表態:“無所謂!我們不着急,千萬不要上當”。
此番言論之前,作爲以規模盈利著稱的雲產業,騰訊雲業務內部勢必非常在意市場份額的排名。2022年2月,騰訊雲在其官方微信公衆號中發文強調,騰訊雲整體公有云服務市場份額(IaaS+PaaS+SaaS)穩居Top2。
這個排名參照的數據來源,就是IDC發佈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1第三季度)跟蹤報告》。其中內容顯示,公有云IaaS+PaaS市場份額上,騰訊云爲10.92%,位列第二;而華爲云爲10.74%,位列第三,兩者差距十分微弱。
彼時市場上已經有相關論調稱,華爲“狼性”的進攻,讓長期穩坐中國市場第二的騰訊雲感到了巨大的威脅。
事實也確實如此,根據IDC最新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2上半年)跟蹤》報告顯示,在公有云IaaS+PaaS市場份額上,華爲雲以11.1%超過10.7%的騰訊雲位居第二;而同樣根據Canalys的最新統計,2022年第三季度,華爲雲的市場份額佔比19%,超過騰訊雲16%的份額成爲第二大雲服務提供商。
與華爲雲的“老二之爭”失利,只是騰訊雲營收增速轉舵的一個縮影。
實際上,往往當大多數人還沉浸在對美好事物的想象中時,糟糕的事情早已在悄然待發。
2022年3月23日,騰訊發佈了2021年第四季度財報,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收入480億元,首次超過網絡遊戲成爲公司第一大收入來源。這也被業內認爲是騰訊營收結構變化的一個重要拐點,從而大書特書。
但少有人注意的是,在2021年前三個季度,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板塊同比增速始終超過30%,第四季度的增速只有24.6%。
進入2022年,這樣的營收增速放緩趨勢更爲明顯。今年5月18日,騰訊發佈了2022年第一季度財報。一季度業績中,除了預期之中的遊戲、網絡廣告業務下滑,備受關注的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整體收入同比增長只有10%。
這遠低於市場預期15%-20%的增速,往昔高增長的騰訊To B業務瞬間面臨“換檔失速”的局面。
緊接着,來到2022年二、三季度,騰訊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業務增速分別爲3.8%、0.5%,前三季度整體收入增速爲4.6%。由於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業務分爲兩塊,而之所以呈現如此“失速”,明顯是受到雲業務的拖累。
從30%到4.6%的增速驟降,市場原因之外,騰訊雲策略的改變是最大的催化劑。
去年年初的2021年第四季度財報會上,騰訊總裁劉熾平指出,過去幾年,整個中國雲計算行業都處在“不惜一切代價增長”(growth at all costs)階段,爲了與更多企業客戶建立聯繫,不惜犧牲利潤。
“在某些情況下,你必須在價格方面給予非常大的折扣;或者爲客戶開發非常定製的解決方案;或者部分收入來自硬件轉售,使你的利潤率非常低,有時甚至是負的。”
劉熾平宣稱,騰訊雲業務接下來要從不惜一切代價地增加收入,轉向提高增長質量,從而提升利潤率。
這一策略轉向,隨後就從財務指標體現出來。據騰訊雲離職員工透露,關於騰訊雲的整體業務,2022年上半年與2021年同期相比,從收入維度評價,2022年整體業務收入表現較差,下降5%-10%,從利潤角度評價,2022年整體業務利潤表現較好,上升5%-10%。
“利潤增長與騰訊雲主動採取的策略有關,2022年騰訊售賣產品中自研產品佔比較高,自研產品利潤較高,整體利潤得到提升。”
這樣的趨勢或將持續,在騰訊2022年二季度財報電話會上,被問及關於雲業務,商業服務營收同比下降的趨勢能否在下半年得以扭轉?騰訊方面迴應道,“在雲服務方面,我們目前更專注於確保毛利,減少損失。至於收入增長方面,我們可能會把它推到明年。”
破局之道:打不過就加入?
事實上,無論騰訊雲是否改變提高增長質量的策略,其營收增長也並不是一蹴而就。
眼下,中國雲市場最大的變量是運營商們。經常被忽略的是,運營商和互聯網企業在佈局雲業務的時間節點上難分伯仲,甚至比運營商還要領先一步。
如今國內的雲計算“一哥”阿里雲,是於2009年創立,次年藉助淘寶找到規模化落地場景。而早在2007年,中國移動研究院便開始進行雲計算的研究和開發;與之類似,中國電信從2009年開始佈局,宣佈啓動翼雲計劃。
從三大運營商的動作來看,都選擇了對雲計算業務進行及時跟進,但從結果來看,直到2021年之前,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在雲計算市場更多扮演着幕後角色。
轉機發生在這一年,運營商們掀起了一場新的變革。對比各家公佈的2021年營收數據,主流互聯網雲廠商在營收和增速上均弱於傳統電信運營商,大約在30%-40%的營收增速水平,而運營商雲業務增速動輒過百。
至今,這樣的趨勢一直保持着。根據三大運營商 2022年三季度公開業績交流會披露內容,預計2022年三大運營商的雲計算收入均可以實現翻倍增長。
這背後的驅動因素也很清晰,當下行業增長動力從互聯網客戶向傳統企業切換。
拿國內互聯網產業來說,經過數年的高速發展,國內互聯網用戶滲透率已經超過 70%,這意味着在沒有技術創新的刺激下,用戶流量將逐步趨於平穩。
與之相反,傳統企業客戶逐步成爲上雲主力。從北美市場的經驗看到,隨着數字化轉型的持續推進,傳統企業亦存在較爲廣闊的上雲空間。
但互聯網雲廠商之所以沒能從中受益,原因在於,不同行業客戶需求差異較大。對於政企客戶而言,自主可控、系統安全是關鍵,性能滿足基本使用即可。這也就意味着,運營商雲一躍成爲政企大單的有力競爭者。
對於這種局面,互聯網雲廠商採取了一系列應對之法。拿騰訊雲來說,就是找來關鍵人物李強加盟。
事情的前奏發生在2021年5月,湯道生由事業羣總裁改任CEO,騰訊雲總裁邱躍鵬出任事業羣COO。此次調整被認爲是“930”之後騰訊企業級業務的一次重大變革。
彼時,騰訊CSIG確定了“紮根行業、深耕區域、提升效率”三大策略,並引入SAP前中國區總經理李強加盟,任騰訊智慧工業和服務業總裁。
經過一年左右的醞釀,2022年7月騰訊對外宣佈成立政企業務線,騰訊副總裁李強出任該業務線總裁。這次調整之後,To G業務線和To B業務線進行了全面整合。
公開資料顯示,李強曾任SAP全球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而離開SAP中國後,他先是加盟360集團,擔任360政企安全集團CEO向周鴻禕彙報,後於2021年5月加盟騰訊。可見,最終能夠統籌騰訊的政企業務,李強自身的履歷和資源起到重要背書。
至於尾聲,2022年11月30日,在深圳舉辦的騰訊數字生態大會上,成立於6月的騰訊雲智慧運營商部門首次亮相,詳解其產品和策略。
一位資深業內人士表示,此前運營商部門一直被認爲是較爲尷尬的角色。因爲運營商與騰訊本是互爲甲乙雙方,在雲業務上騰訊採購運營商網絡產品如帶寬,在某些集成類項目與數據產品等方面上,運營商向騰訊採購產品。
“原本運營商被認爲是騰訊的合作伙伴,目前運營商被認爲是騰訊的客戶;對運營商角色認知的改變意味着騰訊將加大對運營商的服務,關注其內部數字化轉型等內容。”
總的來說,從集成方到願意被集成,是騰訊雲今年以來業務層面的一個關鍵變化,頗有些打不過就加入的意味。
回望十年之前,價格戰幾乎無時無刻在雲行業中上演。
彼時藉由亞馬遜AWS入華,先是阿里雲宣佈旗下產品價格全面下調,最高降幅高達50%,緊跟着騰訊雲推出6折促銷活動。
而之後在以阿里雲、騰訊云爲首的國內雲廠商發起的數次價格戰中,騰訊雲更是讓阿里雲十分頭疼。最富有爭議的舉動發生在2017年3月,騰訊雲以一分錢價格中標預算達495萬的廈門政務雲項目。
數日後,在雲棲大會上阿里雲總裁胡曉明氣憤地表示,“今天在所有人都希望推動企業的發展成就一個行業的時候,馬化騰和他的團隊用一分錢的投標對行業進行了破壞。”
很難想象到,現如今,從原先只看營收規模的1分錢中標、“不惜一切代價增長”(growth at all costs),到現在轉向健康可持續經營、從集成方到願意被集成,騰訊雲的經營策略迅速完成了180度大轉向。此舉也更符合騰訊“像水一樣”的基因。
下一步,騰訊在政企服務方面還需找到重點的突破方向,即洞察行業用戶的需求、結合客戶需求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以及找到合適的銷售通路。無論這步棋結果如何,都應了那句老話,一個時代結束了,一個時代開始了。
參考資料:
中信證券《運營商戰略聚焦,雲計算迎來高速增長與價值重估》
財新《騰訊瘦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