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丨熱議楊冪論文,究竟熱議的是什麼
最近,知名影視演員楊冪在學術期刊《中國廣播電視學刊》(CSSCI擴展版、北大中文核心)2024年第六期發表了一篇名爲《淺談影視劇中演員創作習慣——以電視劇<哈爾濱一九四四>爲例》的文章。消息曝光後,連日來持續引發熱議。
國內的學術期刊很多,每個月發表論文的作者也很多,之所以楊冪的論文引發熱議,主要是因爲她明星、演員的身份與嚴肅學術期刊論文之間,有一種“陌生化”的傳播效應。
其實,影視、演藝行業也需要嚴肅的學術研究,需要一線從業者提供深度的思考,從這個意義上說,公衆應該樂見楊冪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一位演員在完成影視劇的拍攝後,還對自己的工作有所思考,並試圖進行分析和總結,這足以說明楊冪對事業的認真和投入程度。
也有網友提出質疑,稱將楊冪的文章進行論文查重後發現,文章的查重率“只有0.9%”。據查重軟件介紹,查重率低也容易導致重複率過高,“論文的引用文獻和參考資料不足”,這可能使得讀者對論文的專業性、可信度產生懷疑。
但從楊冪的文章來看,作者敘述的是她對演員如何構建、塑造角色的思考,並且主要結合了自身的從業經歷和實踐經驗。如此看來,楊冪引用的文獻和參考資料不多也很正常,查重率低反而證明了文章的原創性。學術論文也不一定都是“從理論到理論”。
比查重率高低更重要的問題是,楊冪的文章到底寫得如何?學術含金量是否夠得上核心期刊的發表標準?對此,刊物主辦單位、中廣聯合會學術部表示已關注到網友的質疑,目前正商議,“因爲是一個熱點問題,中廣聯合會會有一個統一意見”。
的確,在覈心學術期刊發文是很嚴肅也很不易的事情。博士研究生要發表論文,因爲學校有必須發表論文的畢業門檻;高校教師要發表論文,因爲學校有考覈的硬指標;職工要發表論文,因爲這是評定職稱的“剛需”……學術期刊版面有限,想要發表論文的人又很多,供不應求難免導致僧多粥少的局面。
另一方面,不同作者的發表機會也截然不同:很多同學以及青年教師的論文投給高質量學術期刊之後,往往石沉大海、渺無音訊;少數知名學者的論文卻從來不缺乏發表平臺,更何況,他們本身還有不少約稿的機會。
由此可見,楊冪在C刊擴展版發表論文之所以會觸動公衆的敏感神經,除了感到“意外”,背後也有從業者因爲發論文難而產生的焦慮情緒和公平期待。
早在2020年,教育部就印發了《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2022年,科技部、財政部等五部門又發佈了《關於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的通知》。這些政策措施的出臺,目的都是破除“唯論文論”的傾向。
但必須承認,時至今日,核心學術期刊依然被奉爲中國學術評價的金科玉律。如果學術考覈標準過於功利化,就有可能導致學術成果的泡沫化,論文的數量雖多,但是真正的原創性研究卻不多。
因此,在確保學術期刊公平公正和學術含金量的同時,也要推動“唯論文”的單一、片面評價向多元化評價過渡,讓大家擁有更多“自由發揮”的機會,就像楊冪因爲工作有感而發也可以凝練成一篇嚴肅的論文。唯有如此,才能從“論文大國”轉變爲“學術強國”,造就百花齊放的學術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