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身大廠,纔是大模型公司最好的歸宿
前天晚上,一則“01萬物散夥了,卡和預訓練團隊賣給阿里了”的傳聞開始出現。隨後李開復和零一萬物官方先後下場闢謠。
———— / BEGIN / ————
據多家媒體報道,此次收購的範圍僅限服務於模型預訓練的部分,該團隊人員約爲60人,不包括零一萬物的業務團隊,即面向國內的to B業務和麪向海外市場的to C業務。
這種收購方式類似於谷歌收購Character.AI。一旦收購完成,意味着零一萬物將徹底放棄預訓練,退出大模型的競爭,把更多精力放到AI產品落地。
這也預示着中國大模型行業走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當預訓練成本越來越高,規模商業化又遙遙無期,大模型廠商也開始出現市場調整。
從另一個角度上說,在國內大模型行業即將開始調整的當下,被大廠收購大概率已經是大模型公司最好的結局。
人僅保留出海to C應用,
零一萬物開始“自救”
如今,放棄預訓練團隊,不是零一萬物所做的唯一調整。
早在1月2日,阿里雲剛剛宣佈和零一萬物達成一項戰略合作,雙方將在合作中成立“產業大模型聯合實驗室”,聲稱要:聯手加速大模型從技術到應用的落地,進一步擴大產業大模型的生態整合”。
在這次合作中,阿里雲合併了零一萬物在to B領域的技術、業務、人才等板塊。也就是說,一旦阿里雲收購了預訓練團隊,零一萬物所剩的主要業務將是出海to C應用。
回想2023年,零一萬物可謂是春風得意,戰略也是高舉高打。自成立之初,零一萬物就把自己定位於一家“全球化公司”。
李開復博士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包括模型訓練、算力架構綜合研發能力、國際頂尖人才水位等均跟谷歌、微軟、OpenAI等全球第一梯隊企業看齊。其在對外宣傳時也強調,自身國際人才密度之高。
不同於智譜和月之暗面都有各自明確的商業化路徑,零一萬物在很長時間裡都是B端、C端雙輪驅動。
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零一萬物就要被迫退出大模型的競爭,這樣的處境不禁令人唏噓。而回過頭來看,零一萬物的困境,始於現金流壓力。
今年下半年以來,月之暗面、智譜AI、百川智能、階躍星辰先後完成融資。其中,前三者的估值都邁進了200億門檻。
雖然今年8月,零一萬物也對外宣稱完成了一輪數億美元的融資,但並未透露具體的投資方,也沒有提及融資後的估值。但從目前看,這筆錢並未完全緩解公司的現金流壓力。
爲了獲得現金流,零一萬物曾進行了多次戰略調整。2024年起,公司先是發力做了幾款C端應用,繼而又開始將重心轉到了做B端的AI營銷解決方案。
更要命的是,自2024年8月以來,零一萬物的多位聯合創始人相繼出走。一名知情人士透露,原來的聯創,只剩下了負責零一拆分出的AI遊戲業務的馬傑,以及主要負責模型商業化的谷雪梅。
在現金流承壓,核心人員頻頻出走的情況下,“壯士割腕“也是零一萬物爲數不多活下去的選擇。
賣身大廠,
或是大模型公司最好歸宿
放棄預訓練,意味着零一萬物退出AGI舞臺。而零一萬物的退出,並沒有讓國內大模型競爭的格局有所好轉。
相反,當大模型公司估值越來越高,甚至被拉高到200億元以上,競爭變得更加激烈、殘酷了。
對AI公司來說,200億是一個很重要的門檻。回顧上個時代的“AI公司”,除了商湯外,200多億估值幾乎就是AI公司的天花板。其中,曠視科技和第四範式上市前的估值分別爲40億美元和30億美元,最後都停在了200多億。
在模型能力很難拉開差距情況下,商業化將成爲各家獲得後續融資的關鍵。但縱觀B端和C端市場,大模型公司都面臨着嚴峻的考驗。
在中國企業服務市場,軟件很少以獨立公司的形態存在,更多作爲大廠「閉環」生態的一部分而存在的,與雲計算業務牢牢捆綁在一起。這其實很像谷歌和微軟提供的企業軟件,往往是用來敲開企業客戶購買雲計算服務的敲門磚一樣。
但在國內,騰訊、阿里等大廠會提供大量的免費軟件,用免費+捆綁銷售的形式,憑藉自身強大的市場開拓能力跑馬圈地。而由於服務的剛需性,雲計算在創造收入的同時,也成了國內企業服務場景的入口。
這樣一來,大模型在B端落地中,雲廠商有着天然的入口優勢。這也給大模型廠商在B端的競爭帶來了更多變數。
根據智能超參數統計的2024年大模型中標項目,智譜的中標項目達到32個,高居所有模型廠商的第三位。
這個表現看上去很不錯,但如果拆分月份來看,能明顯感受到,雲廠商給到的競爭壓力變得越來越大。
具體來說,智譜的32箇中標項目主要集中在上半年,下半年中標項目較少。而火山引擎、阿里雲和騰訊雲明顯在第四季度進行了發力,三家企業的中標項目數量增幅顯著。
就拿11月來說,火山引擎、阿里雲和騰訊雲均中標了7個大模型項目,中標金額分別爲594萬元、8262萬元和12912萬元,而智譜僅中標了3個項目,中標金額只有170萬元。
也就是說,擁有云計算入口的大廠持續發力,大模型公司在B端的落地無疑面臨更多的考驗。
回到C端,大模型公司面臨的競爭壓力就更直接了,就兩個字:字節。
就像類ChatGPT產品,字節不是最早下場的,但現在卻成了最大贏家。根據AI產品榜數據,12月豆包的MAU數據已經達到7116萬,遠遠領先其他競品。
現在,字節在AI上的策略很明確,複製市場上可能的爆款,再用流量資源做增長。
根據《硅星人》報道,字節跳動有專門負責產品增長的團隊。這個團隊構建了一個強大的數據監測系統他們會花大價錢去買市面上的數據,儘可能監控所有產品,用來指導研發。
找到產品方向後,接下來就是做“增長”。這是字節最擅長的事情,字節擁有國內僅次於微信的流量池,以及碾壓所有AI公司的“鈔能力”。
於是,所有發力C端的大模型公司,都必須面臨一個問題:如果字節做,你怎麼辦?
從這個角度上說,無論是B端還是C端,大模型公司的商業化之路都充滿着荊棘。而對大模型廠商來說,在商業競爭格局尚未完全清晰之下,能夠快速賣身大廠,或許是一個不錯的結局。
作者:林白
來源微信公衆號:烏鴉智能說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品牌推廣| 內容撰寫|廣告投放|培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