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術界,突變!

特朗普帶來的影響已經蔓延至學術界!

據CNN最新報道,隨着特朗普政府與美國高等教育的鬥爭持續不斷,耶魯大學哲學教授傑森·斯坦利 (Jason Stanley) 決定離開這所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此舉在美國學術界引起軒然大波。斯坦利表示,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特朗普政府領導下的國家走向。除他之外,還有另外兩位常青藤學者也準備離開美國。

在《自然》雜誌一項最新的民意調查中,超過1200名科學家(佔受訪者的四分之三)正在考慮在特朗普政府的干擾下離開美國。調查還發現,這一趨勢在職業生涯起步階段的科研人員中尤爲明顯。在接受調查的690名碩士研究生中,有548人計劃前往美國之外的地方繼續進行科研活動;340名博士研究生中有255人持有同樣想法。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網站最新信息顯示,美國蘋果公司總部首席工程師孔龍,已入職復旦大學,擔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職稱爲正高級。3月上旬,北京大學重離子物理研究所網站最新信息顯示,核物理學家劉暢已回國,擔任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重離子物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突變

一石激起千層浪!斯坦利決定離開耶魯大學和美國,並前往加拿大任教。斯坦利何許人也?

他是耶魯大學哲學教授,著有《法西斯主義是如何運作的:我們和他們的政治》和《抹去歷史:法西斯分子如何改寫過去以控制未來》等。“這太瘋狂了。”斯坦利說,他的學術背景是社會和政治哲學以及認識論。“這不是一個自由社會。”

在特朗普嚴厲打擊移民和大學校園內的親巴勒斯坦示威活動的背景下,哥倫比亞大學成爲首個遭遇資金削減的大學。“這簡直是羞辱。”斯坦利表示,“他們羞辱大學,而我看不到大學能抵抗這種行爲。”斯坦利與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馬西·肖爾及其丈夫蒂莫西·斯奈德,將一同把他們的教學帶到多倫多大學,倡導民主,反對法西斯主義。

特朗普新政府給美國科研領域帶來的巨大變化,讓美國許多科學家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事業。在《自然》雜誌的一項民意調查中,超過1200名科學家(佔總受訪者的四分之三)正在考慮在特朗普政府的干擾下離開美國,歐洲和加拿大是首選的移居地。這一趨勢在早期職業研究人員中尤爲明顯。在回覆調查的690名研究生中,有548人考慮離職;340名博士生中也有255人表示有離職意向。

在埃隆·馬斯克領導的政府範圍內的削減成本計劃下,特朗普大幅削減了研究經費,並停止了大範圍的聯邦資助科學研究。數萬名聯邦僱員,包括許多科學家,在法院命令下被解僱後又重新受僱,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大規模解僱。移民鎮壓和學術自由之爭讓研究人員感到不安,不確定性和混亂滲透到了美國研究事業的各個方面。

許多受訪者希望搬到他們已經有合作者、朋友、家人或熟悉當地語言的國家。“任何支持科學的地方。”一位受訪者寫道。一些因爲工作而搬到美國的人計劃返回原籍國。很多科學家原本沒有計劃搬遷,直到特朗普開始削減資金並解僱研究人員。“這是我的家——我真的愛我的國家。”一位在美國頂尖大學從事植物基因組學和農業研究的研究生說。“但我的許多導師都告訴我,現在就離開。”

人才回國

事實是,過去一段時間,中國赴美留學人才也有明顯的迴流跡象。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網站最新信息顯示,美國蘋果公司總部首席工程師孔龍,已入職復旦大學,擔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職稱爲正高級。官方信息顯示,2007年,孔龍進入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專業學習,2011年至2013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電子工程碩士,2013年至2016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電子工程博士。2016年,他在美國甲骨文公司擔任高級工程師,2017年開始在美國蘋果公司總部擔任首席工程師,2025年回國入職復旦大學。孔龍獲獎或榮譽包括IEEE高級會員、國家海外高層次青年人才、美國博通UCLA Fellow、美國ADI傑出學生設計師獎、美國高通創新獎學金。

北京大學重離子物理研究所網站最新信息顯示,核物理學家劉暢也已回國,擔任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重離子物理研究所助理教授。2011年7月,劉暢獲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學士學位,2017年2月獲普林斯頓大學天體物理學系等離子體物理專業博士學位。2017年3月至2025年1月在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2025年2月加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

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的信息顯示,胡懿娟也已回國。她本科就讀於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博士畢業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回國前任美國Emory大學教授。2024年7月,胡懿娟加入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她的研究專注於統計學、微生物學和遺傳學的交叉領域,致力於解決實際的生物醫學數據分析問題。

資本回流

高盛集團亞太區(除日本外)總裁施南德(Kevin Sneader)近日在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會時表示:“過去幾個月裡,我們已觀察到資金從日本回流中國,以及在歐洲發生的輪換。目前,全球資本流動的討論焦點在中國。”

施南德表示,隨着中國市場的不斷擴大,其吸引力和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強。在衆多維度上,中國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首先,自去年9月以來,已經觀察到許多促進中國市場增長的因素如何相互促進;其次,有一個信念認爲,由於消費的增長,中國國內市場將成爲中國製造業的主要市場,儘管存在出口壓力和其他因素,中國國內市場的潛力依然巨大。

談到美國市場,施南德表示,美國可能正在失去吸引力,儘管其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仍具較強吸引力,但資本會流向那些能夠帶來最大收益的地方,在那裡資本可以得到良好的利用。

施南德也談到了歐洲市場的吸引力。他表示,正在審視歐洲的狀況,並發現許多阻礙資本流向歐洲的因素,當中最重要的一大影響因素是,人們認爲歐洲的投資環境過於嚴苛。換句話說,歐洲可能無法創造出吸引資本的條件。爲了改善這種情況,歐洲可能需要採取一些措施,增強歐盟市場,使其國家在全球市場中更具吸引力。最終,資本流動可能會被引導到歐洲資本的方向。

據高盛最新研報,投資人對美國關稅威脅反應鎮定,同時中國AI敘事被視爲遊戲規則改變者,預計將在10年內每年提升中國每股收益2.5%,將吸引2000多億美元資金。

責編:王璐璐

排版:劉珺宇

校對:劉榕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