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關注:中國汽車業成功的秘訣

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11月28日文章,原題:底特律的巨龍?中國汽車業成功的秘訣 克萊斯勒汽車的功率、福特汽車的力量和凱迪拉克汽車的奢華真的被中國後起之秀所掩蓋?當然沒有,但無法迴避的事實是:與筆者兒時相比,汽車行業無論在製造商還是技術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中國汽車製造商已成爲一支強大力量,正在大力打破西方和日本汽車製造商對汽車行業的束縛。那麼,是什麼帶來這一突破性的變化?簡而言之,電動汽車生態系統的創新、政府支持、有競爭力的定價、“中國速度”和全球擴張政策正在推動中國汽車的崛起。

不難想象,中國汽車行業將在未來十年迎來爆炸式增長。2023年的產量超過3000萬輛,預計2030/32年將超過3800萬輛。到2030年,出口量可能超過900萬輛,中國向俄羅斯、巴西、智利、墨西哥、埃及和南非出口內燃機汽車,向阿聯酋、澳大利亞、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英國、德國、挪威和其他幾個歐洲國家出口電動汽車。中國對全球乘用車生產的貢獻也將增加到38%以上,這有助於鞏固中國作爲全球汽車巨頭的地位,同時通過生產能力和迅速擴大的國際影響力重塑市場。

中國的“物超所值”戰略顛覆了汽車行業。如今,沒有任何國家的車企能比中國汽車製造商提供更具性價比的汽車。大多數中國汽車至少提供與西方汽車相同或更多的功能。最重要的是,中國汽車遠比西方汽車便宜。誰願意爲可能包含在中國汽車標配功能中的可選功能付費?

令人震驚的是,中國的電動汽車比競爭對手便宜25%-45%。他們如何做到這一點?中國搭建生態系統,管理供應鏈並利用較低的國內勞動力成本。中國強大的生產能力、廉價的原材料以及“一體化壓鑄”等先進技術,都在底特律的“棺材”上釘上最後一枚釘子。

儘管如此,中國汽車製造商仍專注於進一步降低乘用車的生產成本,以增加產品競爭力並實現利潤最大化。中國在建設電動汽車基礎設施方面也走在前列,蔚來汽車和寧德時代等公司提供電池更換服務。“中國速度”也令人稱道。日本汽車公司曾將新車型開發週期縮短至48個月,中國正在將該週期縮短至24個月。

中國佔全球電動汽車總銷量的一半以上。這主要得益於中國在電池原材料的開採、加工以及電池製造中佔據主導地位。有關數字令人瞠目結舌!目前,全球60%以上的電池原材料加工和80%以上的電池製造都在中國進行。除上述因素外,中國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也將影響其汽車行業。中國實施的國家尾氣排放標準,促使汽車企業將生產重點從內燃發動機汽車轉向電動汽車。

如今,中國的自動駕駛汽車正加速邁向未來。截至2023年年底,中國共建立了17個國家級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範區,開放測試示範道路2.2萬多公里,發放測試示範牌照超過5200張,累計道路測試總里程8800萬公里。

綜上所述,近年來,中國汽車製造商已經成爲一支不容小覷的力量,而且我認爲這種情況不會很快改變。無論從定價、供應鏈優勢、電池技術,還是從聯網和自動駕駛計算平臺來看,人們都將看到更多由中國製造、令人興奮的汽車上路行駛。這不是壞事:我駕駛過幾輛中國製造的汽車,它們與西方或日本汽車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更好。但如果你希望很快看到007駕駛比亞迪追逐壞人,我建議你還得等一等。(作者薩爾瓦特·辛格,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