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一種無目的快樂

▲ 北宋 趙昌《麻雀桃花圖》

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矣。

美沒有了特立獨行的個性,美失去了風格的典範,美不再是美,如此的美,斯惡矣。

美,不是遵奉與模仿。

美,毋寧更是一種叛逆——叛逆俗世的規則,叛逆一成不變的規律,叛逆知識的僵化呆滯,叛逆人云亦云的盲目附和,叛逆知識與理性,叛逆自己習以爲常的重複與原地踏步。

▲ 北宋 黃居寀(傳)《梨花春燕圖》 私人藏品

美,是心靈的愉悅

人類五種感官的活動,構成了“美學”。

我們身體有很多感官,可以看見事物、聽到聲音、聞到氣味、摸觸到不同物質。

爲什麼要探討感覺?最主要是因爲,在感覺的世界裡,存在着喜歡和不喜歡的問題。

例如我們聞到花香的時候,會忍不住一直想聞,因此有了許多“感覺”。

人都渴望可以聞到舒服的味道,那是一種嗅覺上的快樂。

可是有一些氣味,譬如嘔吐物的味道,會讓人覺得很不舒服,會讓人掩着鼻子匆匆走過。

▲ 南宋 佚名《碧桃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照理說,感覺是中性的,應該沒有所謂好或不好、美或不美的問題。

可是我們卻會特別喜歡某些東西,這就與我們的心靈活動有關。

舉個簡單的例子,大自然有黎明、有黃昏,很多人會特地在某一個季節到高山上,找個視野最好的地方等待日出。

即使天冷得不得了,甚至必更須裹着棉被、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我們卻寧願半夜不睡覺,只爲了等待黎明的瞬間。

因爲當黎明的曙光從山上躍出,那種朝氣蓬勃的日出之美,讓我們感覺非常興奮,那種心靈的愉悅,很難用筆墨形容。

日出是美。另外,大家也有這樣的記憶:夏天的傍晚,到碼頭看落日。

看到夕陽剎那之間的變化燦爛到了極點,給了我們很大很大的震撼,使我們覺得夕陽很美。

▲ 宋 佚名《桃花山鳥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德國美學家黑格爾在《美學》這本書裡提到:大自然本身,包括黎明、黃昏,其實並沒有美醜的問題。

他提出這個論點,警醒了我們,爲什麼我們會覺得黎明很美、黃昏很美?

黑格爾用客觀的角度去探討美的根源。他認爲日出、日落只是自然現象,本身並沒有美醜。

日出、日落之所以美,是我們看黎明與黃昏的時候,喚起了生命裡的某種感嘆。

在看日出的過程裡,我們感覺到蒸蒸日上的朝氣,感覺到生命的活潑,感覺到從絕望黑夜進入到希望黎明的柳暗花明。

我們看到的是自己的生命,不只是黎明。 我們把自己期待生命美好的渴望,投射在黎明上。

▲ 南宋 宋甯宗楊後《垂楊飛絮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美,是繁華過後是平淡

宋代非常重要的一位文學家,也是一位美學家,就是蘇東坡,常常在文學裡傳達出他自己在一生當中曾經得意過,也曾經失意過。

得意的時候,他考取了進士,在政府朝廷做大官,經歷所有現世的繁華跟寵愛;

失意的時候被貶官,一個人獨自走在荒山野嶺,感覺到政治受到挫折的痛苦。

可是在經歷人生這麼複雜的起落變化之後,蘇東坡的詩裡說: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他說“也無風雨也無晴”,是說你的人生當中,有的歲月是晴朗的、美好的,有的時候是吹風下雨,是非常沮喪、不快樂的。

可是如果人活到一定程度,自己有了生命的信仰,那麼回頭去看自己一生走來的路,會發現其實也無風雨也無晴。

▲ 南宋 馬麟 《桃花圖》

也無風雨也無晴,很明顯說明生命經歷了複雜的人生經驗之後,會有一種淡淡的回憶。

他不會覺得失意挫折特別的不好,他也不會覺得繁華寵愛一定是特別好的事情;

因爲人生,本來就是很多複雜的經驗組合起來的,我們會發現各種經驗,都構成了我們自己的反省。

蘇東坡在“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句詩句中提出的,也剛好是一種經過反省後的感官文化。

所以在宋代水墨繪畫中,褪色本身就是感官的重新反省。

▲ 南宋 佚名 《梨花鸚鵡圖》

美,是一種無目的快樂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他說這麼多的聲音,最後不是讓你耳朵都麻木了嗎?這麼多的色彩最後不是讓你的視覺都麻木了嗎?

我們會不會的確活在一個老子所說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的世界?

我們的視覺、聽覺每一天受到這麼多的刺激,被塞得滿滿,“五味令人口爽”,我們不斷追求口腔上味覺的刺激。

最後我們可能的確接近了老子所說的“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的狀態,而這種“心發狂”的、不斷想要追求更多感官刺激的慾望,使得我們完全安靜不下來了。

在這樣的狀態裡,我們會渴望回到平淡天真,我們會渴望降低感官上太多的刺激,而能夠讓心靈更飽滿更豐富,能夠慢慢地升高。

▲ 北宋 佚名《桃枝棲雀圖》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過一句話:美是一種無目的快樂。

如果我們生活裡有太多有目的、有慾望的追求,有目的性,就有功利性,最後其實這個快樂並不等於美。

無目的的快樂,可能是靜靜地去聽松樹間的風聲;無目的的快樂,可能是去感覺河面上一點點將要消失的陽光。

只有這個時候,我們的心靈才處在一種飽滿的愉悅的狀態。

▲ 北宋 徐熙《桃花黃鸝圖》

點擊瀏覽

合作 | 微信:zdaz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