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抗戰就沒有中華民國

旺報社評

1945年8月15日本裕仁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日盟軍於美軍戰艦「密蘇里號」受降,是爲「抗戰勝利」,亦爲臺灣光復伊始。盟軍受降、抗戰勝利開啓國際政治至今80年的「長和平」,爲近代歷史最重要的篇章。兩岸對於抗戰的經過及結果各有不同的敘事,民進黨的認知與解讀更是截然不同,分歧若不能弭平,臺海緊張難解。

日本戰敗 臺灣光復

民進黨執政後避談「抗戰」、淡化「光復」,否定抗日戰爭與臺灣的關係,反對國民黨將抗戰納入臺灣社會歷史記憶,以弱化臺灣與大陸的共同認知與感情連結,有利兩岸「一邊一國」的建構。民進黨極力鞏固臺灣獨立性,從歷史及文化上切割與大陸的連結,在教育政策上「去中國」,激化兩岸政治對立,升高臺海緊張。

1995年抗戰勝利50年,李登輝領導下的國民黨凸顯中華民國政府在戰時及光復後對臺灣的貢獻。當時李登輝強調臺灣「命運共同體」的主體性,但不否認自己中國人的身分,主張除原住民外,共同體中的組成分子其父執輩或先祖皆來自大陸,暗示中共的武力威脅不符北京「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政治宣示。民進黨籍的臺北市長陳水扁,則採取「落地生根,終戰五十年」的親日傾獨史觀。民進黨人紀念的是「終戰」而不是臺灣迴歸中華民國的「光復」,以此彰顯對中國的斷舍離及對中國人認同的拒斥。

臺灣藍綠對「抗戰」各說各話,特別是獨派別具用心,使臺灣的中國近代歷史記憶逐漸消失,加劇臺灣人近代史觀的短淺與矛盾,爲兩岸交流平添變數。臺灣在《馬關條約》中雖爲清廷所拋棄,但抗戰將臺人的抗日運動與大陸的抵禦日本侵略緊密地融合在一起,奔赴抗日戰爭的臺灣志士史冊班班可考。重拾抗戰史無關親日、仇日,亦非臺灣朝野選舉競爭的政治籌碼,而是重新肯定臺灣與大陸命運相連,縫合中華民國的歷史斷裂。

臺灣人奔赴抗日戰場的歷史不是「虛構記憶」,1895年臺灣被割讓給日本並未因此切斷與中國的社會連結。中華民族遭日本侵略,面臨「亡國滅種」的絕境,當時的臺灣菁英感同身受,獻身保衛中華民族的抗日活動,諸如抗日名將新竹人鄒洪上將、彰化二水人謝東閔、雲林人李萬居、陳哲生、臺南人黃朝琴、翁俊明、吳思漢、嘉義人劉啓光、臺北人李友邦、屏東人蕭道應、鍾和鳴、南投人林忠及臺中人林正亨等。1941年投入抗戰的臺灣人在重慶組成臺灣革命同盟會,矢言保衛中國領土、收復臺灣。

中國抗戰 未忘臺灣

「臺灣光復」不是綠營所指「大中原主義」思維對抗戰與臺灣關係的扭曲,渠等以1949年爲斷點,割裂臺灣與中華民國的歷史連續性,將中國近代史「他者化」,刻意無視抗戰勝利後,臺灣人始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的事實,使新一代的臺灣人模糊化中華民國的「中國性」,中國化成「他者」,亦將臺灣自外於中國。

臺灣歷史學家連橫認爲,抗戰與臺灣的命運相連,抗戰勝利始有臺灣光復。歷史的目的不僅爲了知道過去,亦着眼於建構、鞏固集體的身份認同。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臺北、北京;大陸、臺灣都是一箇中國內的符碼,不必再爭楚河漢界或孰爲歷史正朔,彼此皆在相同的近代歷史脈絡中,雖然有不同的政治進程與對中華民族未來的不同想像,但都是近代中國的共同歷史記憶。

抗戰史不僅是中國近代史,更是臺灣史無可缺頁的篇章。二戰時的臺灣人不是日本國民,是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戰爭「被害者」,而不是戰爭的「加害者」。沒有抗戰就沒有中華民國,亦沒有今日的臺灣,臺灣能從日本殖民統治掙脫出來,關鍵是抗日戰爭的勝利。抗戰時中國未忘記臺灣,臺灣如今又如何自外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