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製復仇者機動性強
AN/TWQ-1 復仇者防空系統。(圖/US Army)
美國「復仇者野戰防空系統」(AN/TWQ-1 Avenger),可說是檞樹飛彈的精神繼承者,它是以刺針飛彈(FIM-92 Stinger)爲彈藥,以4聯裝發射箱的形式,加裝在可360度旋轉的PMS砲塔兩側,其下的載具則是機動性能佳的悍馬越野車,因此相比檞樹飛彈,復仇者系統的備彈量更大,機動性能也更佳。
復仇者系統的核心本體是刺針飛彈,該飛彈是美國雷神公司在1980年代開發的人員攜帶式防空武器,包括肩射系統與飛彈本身,總體重量爲15.2公斤,可以由士兵輪流揹負。
刺針飛彈與響尾蛇飛彈相似,都採用紅外線追熱導引,只是1980年代是電子電路大發展的時期,使得刺針飛彈的尋標器更輕巧也更精準。由於刺針飛彈比響尾蛇輕很多,因此將其整合在防空系統上,彈藥攜帶量可以更多,也就更能對付各種空中威脅。
最初的復仇者系統,是波音公司自費開發,僅用10個月的時間,就說服了美國陸軍的支持與投資。初步測試於1984年4月,就實現了直接命中,也獲得第一筆購買合約,1987年8月,美國陸軍授予波音公司325架的生產合約,首批量產型在1988年交付,兩年後第一次伊拉克戰爭爆發,復仇者也獲得第一次海外實戰任務,雖然沒有實際戰果,但是使用的官員普遍給予好評,到了2000年左右,美國軍訂單總數達到1004輛;2001年9月11日攻擊1週年期間,「復仇者」系統被放置在五角大廈周圍,受到了廣泛的公衆關注。
中華民國陸軍是在於1996年採購74套復仇者,並於2000年起陸續服役,成爲新一代的野戰防空利器。
基本上,復仇者採用單車操作,射手以聲音來辨別敵機來源,不過當聲音抵達時,也相當於敵機幾乎已經臨空,因此搭配額外的雷達系統使其提前預警,更能夠發揮其作用。美軍將其稱爲「方向提示」(Slew-to-Cue),與之配套的是AN/MPQ-64哨兵雷達。然而,由於陸軍無足夠預算採購哨兵雷達,決定將這一需求,交給中山科學研究院來補上,這就是國產的CS/MPQ-90「蜂眼雷達」。
中科院自力研發的蜂眼雷達車。(本報資料照片)
經過多年的研發與整合,蜂眼雷達已成爲國軍各軍種相當倚重的機動雷達系統。除了與復仇者搭配以外,也應用在陸射劍二防空系統、海劍二防空系統,以及沱江級軍艦。
說回覆仇者,它的性能確實較檞樹飛彈系統來的更好,但是相較於國際上其他的野戰防空武器,又顯得性能薄弱了,尤其是刺針飛彈的射程僅2~5公里,備彈量也只有8枚,雖然還設計了一門50重機槍擔任最後手段,但是其威力與射高都明顯不足。在如今巡弋飛彈、無人機、遊弋彈藥滿天飛的嚴苛戰場環境,復仇者已經力不從心。
陸軍以「陸射劍二防空飛彈」進行實彈射擊。(軍聞社)
波音公司也知道復仇者系統已需要升級,2017年,他們推出一種全武裝化的超級復仇者,將刺針飛彈改成AIM-9X 響尾蛇飛彈,還可配掛長弓地獄火飛彈,頂部裝有1千瓦的雷射武器。至於原本的射手艙被取消,改成相控陣雷達。但是這套系統必然極爲耗電,原本的悍馬車顯然無法供應。事實上,雖然早些年悍馬車的靈活與機動能力是優點,但是在非定性炸彈與地雷處處都有的現代戰場,防護不足的悍馬車又成了不安全載臺。
如今美國與北約各國的新一代野戰防空武器,將開發方向轉移到防空飛彈與先進快砲配合使用;比如挪威美國合作的NASAMS防空飛彈,加上「天遊俠」(Skyranger)先進35公釐快砲,這種快砲採用了智慧型引信,引信會感知到接近敵機(包括無人機、遊弋彈藥、滑翔炸彈),然後自行爆裂釋放出小彈丸,以這種彈幕來擊落空中威脅。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