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移工悲歌
圖╱美聯社
新聞提要■緬甸強震震垮泰國施工中的高樓,也震出當地緬甸移工的無奈處境,家鄉內戰難以餬口,被迫遠赴他鄉謀生。
精句選粹■Myanmar migrant workers’ presence at the site, and their response to the earthquake, tells a larger tale of the diverging fortunes of Asia’s emerging economies.
3月底規模8.2的緬甸強震,將千里之外還在興建中的曼谷審計大樓震垮。出身緬甸的工人Khin Aung Tun,當時在1樓上廁所及時逃生,但他在29樓的弟弟,不幸被埋在瓦礫堆中生死不明。
強震發生當時,這對兄弟的表兄弟也在曼谷市中心的豪華公寓工地,所幸這棟高樓沒有崩塌,裡頭的建築工人倖免於難。
曼谷塌樓 緬甸工人佔半
近年來緬甸內戰不斷重創當地經濟,大批緬甸工人涌入泰國討生活。Khin Aung Tun參與建造的審計署新辦公大樓,是這次強震中泰國唯一倒塌的高樓,據逃過一劫的工人說,施工工人約有一半來自緬甸。
從泰國工地充斥緬甸工人,以及他們對地震的反應,便可一窺亞洲新興經濟體命運大不同。
泰國靠着積極發展國際觀光與製造業,躋身中高所得國家;反觀緬甸由殘暴且奉行孤立主義的軍政府把持,在經濟快速成長的亞洲地區成了落後國家。
2021年緬甸軍方發動政變,推翻「國母」翁山蘇姬領導的民選政府之後,軍政府血腥鎮壓民主鬥士及少數民族的民兵組織。內戰導致緬甸5,500萬人口,每三人就有一人需要人道援助,350萬人被迫離鄉背井。
大批緬甸人跨境到東南亞第二大經濟體泰國打工,泰國登記的緬甸移工約有230萬,但據信實際數量要高出許多。
倒塌泰國審計大樓內的緬甸移工有男有女,做的是低技能又耗費體力的粗重工作,他們幫曼谷不斷擴展天際線。
40歲的Khin Aung Tun和受困坍塌大樓的弟弟,在泰國的月收入約530美元(約臺幣1.2萬)。兩兄弟原本在緬甸家鄉務農,但肥料及其他農需品價格太貴,難以養家餬口,兩年半前遷居泰國曼谷謀生。
大約七個月前,Khin Aung Tun兄弟在建造審計署辦公大樓的一家承包商找到工作。Khin Aung Tun說,有時他們會被拖欠工資,但這很稀鬆平常,而且趕工的壓力也沒有其他工作嚴重。
八女七男緬甸人組成的15人工班,全住在曼谷郊區宿舍其中一層樓,他們打地舖睡在地板上,沒有淋浴設備,只好用水桶洗澡,賺到的錢大多寄回給緬甸家人。
Khin Aung Tun的表兄弟Kyaw Swar Win原是一名小學教師,去年起也到泰國營造業賣勞力。他指出,「家鄉每次舉行婚禮或其他慶祝活動,都只見老人和小孩參加。」
這些在曼谷的緬甸工人每週工作六日,Khin Aung Tun兄弟晚上會和留在家鄉的子女視訊,孩子問爸爸爲什麼住那麼遠。單身的Kyaw Swar Win表示,他常精疲力盡到沒吃晚餐就睡着。
泰緬災區 形成強烈對比
泰國與緬甸的地震災區也形成強烈對比。在曼谷事故現場,包括美軍在內的數十名搜救人員和搜救犬,利用無人機等現代化設備搜尋倖存者。志工分送免費餐食、冰淇淋和餅乾,來自世界各地的媒體每分鐘發送最新救災消息。
但在緬甸震央曼德勒市附近,據救援人員指出,當地缺乏飲水、食物及安置無家可歸者帳篷等一切物資。搜救人員在斷垣殘壁中挖掘時,空氣中瀰漫腐爛屍臭味。
Khin Aung Tun表示,還是會到曼谷其他建築工地找工作,「我別無選擇,我不能回緬甸,那裡無事可做。」Kyaw Swar Win說,「這就是緬甸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