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團籲修法 防電子煙結合毒品

6大團體11日呼籲應補強修法漏洞,避免電子煙與毒品結合的威脅持續擴大,影響臺灣青少年健康與安全。(國教盟提供/林縉明臺北傳真)

衛福部推動《菸害防制法》修法,強化管制電子煙與類煙品,但多個教育團體11日開記者會直言,修法草案未處理禁止持有、執法受限等問題,甚至還有改善期,恐讓電子煙市場擴張,應補強修法漏洞,避免電子煙與毒品結合的威脅持續擴大,影響臺灣青少年健康與安全。

依食藥署統計,喪屍煙彈(依託咪酯)2024年1到10月驗出高達2905件,較2023年同期暴增132倍,已成危害國人最嚴重的新型毒品。衛福部近期預告《菸害防制法》修法草案,但未禁止持有電子煙,國教行動聯盟、全國家長團體聯盟、董氏基金會、臺灣癌症基金會、媽媽盟、臺灣共善促進協會等6大團體昨舉行記者會,提出修法建議。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指出,預告修正草案存在3大漏洞,包括未明確禁止電子煙持有,執法單位無法對持有者查緝與沒入銷燬,學生可透過僅持有不販售以逃避罰則;網路廣告氾濫,未要求平臺主動監測,電子煙違規銷售依然猖獗;限期改善機制仍存在,違規販售者可繼續販售電子煙黑市產品。

教育團體也提出修法建議,包含應全面禁止持有電子煙,確保執法單位可直接沒入銷燬;強制網路業者主動監測電子煙廣告,違者應提高罰則至500萬元;販售含毒電子煙者應比照《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處7年以上徒刑,最重無期徒刑,併科罰1億至5億元,確保嚴懲毒品電子煙供應鏈。另外,刪除限期改善條文,違規類煙品、指定煙品應立即沒入銷燬,不得繼續販售。

民衆黨立委陳昭姿、國民黨立委廖偉翔等人表態支持教育團體建議。陳昭姿說,新興毒品在社會上快速蔓延,吸食後可能導致恍惚、發抖、喪失意識等嚴重副作用,近期更已引發多起毒駕事件,破壞無數家庭幸福,呼籲衛福部加速強化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