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面臨崩潰風險
(圖/本報系資料照)
選舉是民主最重要的工具,但民主本身正面臨一系列威脅,這些威脅導致對核心機構的信任下降和對政治體系無法解決重大問題的沮喪。民主的失能涉及經濟壓力、政治兩極化、少數統治的扭曲、族羣政治的崛起、治理障礙及憲法體系本身的侷限。
歷史證據顯示,當民主提供廣泛的經濟安全和繁榮,它才能持久。然而,老牌民主國家現在面臨前所未有的經濟壓力,包括製造業衰退,缺乏福利的不安全「零工」增長,薪水停滯和不斷擴大的不平等。
這些都損害了未能保護弱勢的主流中間偏左黨派,導致政治人物輕易許諾簡單的解決方案,例如禁止移民的極端民粹主義分子的擴張。衰弱、分裂的主流政黨當然就難以有效地治理國家,進而侵蝕民衆對體制的信心。
此外,隨着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競爭的削弱,富人認爲他們不再需要支持改革或造福非精英階層的社會福利政策,富人過大的政治影響力,加上資本的流動性和逃避稅的操作,爲民主治理製造另一個障礙。
分裂性的族羣政治,特別是種族主義,進一步扭曲民主的代表和治理。經濟利益雖然可能促成妥協,但基於種族、宗教或文化的身分主張是零和遊戲,一方的獲益意味着另一方的損失。
這激化了不同羣體的對抗,鼓勵極端主義者以排他性的方式動員選民,導致政客有更少的動機提供一致、廣泛有益的政策。
政府的治理進一步受到多個敵對利益的困擾,這些衝突增強了意識形態少數派的阻礙施政能力。不受控的獨立行政機構、失衡紛擾的議會、終身的司法任命、縣市長和中央不同黨派都使得政府治理癱瘓成爲可能。
這種民主獨特的病態減弱了問責制和反應能力,政客服務的是資金捐助者而不是選民,用利益交換完成所有事情,由偏激者統治,意味政策往往偏離多數的偏好,進一步使體制失去合法性。
憲法體系的一些特點允許少數統治,違反了基本的民主原則。單一輪投票和多位候選人使得少數當選容易發生,國家無法治理,進一步將國家分裂爲意識形態上不相容的陣營。另一種選擇是由一個愈來愈不具代表性、政黨主導的最高法院進行「解釋」,結果往往沒有公信力。
根深蒂固的制度障礙、選舉制度的扭曲、經濟不平等和文化極端化都助長公衆的憤怒,體制不再爲他們工作,公民對治理機構失去信心,民主似乎愈來愈面臨體制性崩潰的風險。(作者爲國立臺北商業大學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