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陳獻章草書《大頭蝦說》欣賞
陳獻章(1428—1500),子公誧,號石齋,晚號石翁,廣東新會人。因居白沙村,故人稱白沙先生、陳白沙。
丁卯中鄉試,十九歲的陳獻章曾兩赴禮闈應試,均名落孫山,於是便歸隱白沙。景泰二年落第後前往拜江西程朱理學家爲師,精研"古聖賢垂訓之書"。半年後,他迴歸白沙村筑陽春臺爲書室,專心讀書,其思想逐漸由崇尚讀書窮理的程朱理學轉向主張求之本心的陸九淵心學。
陳獻章《大頭蝦說軸》紙本,草書,縱158.5cm,橫69.9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署款:“弘治戊申秋八月望,石翁力疾書於白沙之碧玉樓。”款下鈐印:“石齋”。無鑑藏印。
於明弘治戊申(弘治元年,1488年)秋八月望書寫,作者時年61歲,此作是他晚年的作品。
▲陳獻章《大頭蝦說軸》紙本,草書
本文是借鄉間俚語“大頭蝦”來闡述人生哲理,立意新奇。而此書的特色是所用之筆爲茅草筆,一般書家較少使用。此種筆毫鋒禿散,毛硬易幹,因此書字獨具特色。
本幅下筆頓挫力很強,毫端開叉,形成了較多的飛白之筆。字跡墨色乾枯,粗細變化豐富,兼之運筆迅疾奔放、揮灑自如,又少見連綿之筆,顯示出動中寓靜、拙中藏巧的韻致,書風獨樹一幟。
陳獻章的字剛健有力,繼承王羲之等人的雄健風格,改變了元明以來圓滑、軟弱無力的書風,進而使奇戲雄健的書風大行於世。
據陳獻章紀念館樑炳堯館長考證,陳獻章晚年時分,因爲他的字很漂亮,很多人求字,但當時嶺南地方遙遠,交通不便,好的毛筆總是買不到。於是他想出用江門當地特有的茅草,束成一束,末端打爛,令茅草的纖維露出來,然後用來寫字。因爲茅草的纖維質地較硬,彈性好,茅龍筆介於硬筆與毛筆之間。寫字時須用中鋒行筆,而寫出來的每個字都留有“飛白”,每個字的轉彎之處也是方形,字體剛勁有力,獨成一體。現在陳白沙紀念館裡還展出了這種“茅龍筆”,據說當地政府領導常用這種筆作爲禮品贈送給客人,在館裡作爲禮品出售,也很受遊人歡迎。
局部種蓖麻詩卷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商務合作請聯繫 QQ:95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