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惠民消費券惠了“黃牛”

今年以來,不少地方出臺政策禮包,通過發放新春消費券等方式繁榮節日消費市場。然而,有媒體調查發現,這一惠民舉措卻在一些地方遭遇“黃牛”圍剿,消費券被大量截和、倒賣,甚至有“黃牛”勾結商家騙取補貼,讓原本的惠民政策變了味。

“黃牛”倒票由來已久,從車票、景區門票到演唱會、體育賽事入場票,再到如今的消費券,“黃牛”可謂無孔不入,其囤票倒票手段也從以前的“人海戰術”轉變爲技術搶票搶券。與單一場次、單趟車次的門票、車票不同,消費券涉及領域更廣、覆蓋面更大,也給監管帶來更大難度。

消費券被“黃牛”截和倒賣,既有技術層面的缺陷和監管層面的漏洞,也有政策設計的不足之處。當前,很多消費券發放採用“搶券”模式,這種方式過度依賴網絡平臺,既容易形成消費券被“秒搶”,導致真正有消費需求的人搶不到;也給“黃牛”通過虛擬定位、不法軟件等方式繞過相關限制搶券提供可乘之機。要防止惠民消費券惠了“黃牛”,必須多管齊下堵住漏洞、完善機制,讓消費券真正惠及百姓。

在政策設計上“止搶”。比如,在政策制定時精準化,通過大數據分析不同羣體的消費需求和特點,合理確定消費券的發放數量、範圍和時間,避免集中搶券導致資源浪費;在發放方式上多元化,除了線上渠道外,還可以增加線下發放、給特定羣體定向發放等,確保消費券能夠真正惠及有需要的消費者。

在技術保障上“防搶”。爲杜絕“黃牛”通過技術手段搶券囤券,一方面應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加強用戶身份驗證;另一方面要進行用戶行爲追蹤和平臺交易識別,對異常交易及時攔截,阻斷黃牛的搶券操作和不法交易。同時,建立消費券使用追溯機制,對消費券的流向進行監控,發現囤券、轉賣等異常情況,能迅速追溯並處理。

在監管機制上“堵搶”。加大對二手交易平臺的監管力度,嚴格限制消費券轉讓交易信息發佈,阻斷“黃牛倒券”的利益鏈。同時,相關部門應完善監管機制,加強聯合執法,建立健全舉報獎勵機制,鼓勵消費者積極舉報違規行爲。對於發現的“黃牛”倒賣行爲和商家的虛假消費套補行爲,要依法予以嚴厲打擊,提高違法成本。

從長遠來看,“黃牛”囤票倒券並非個案,也不是一時行爲,已經演變爲一種消費領域較爲常見的現象。因此,根治“黃牛”亂象,除了加強監管和執法的力度,還需要根據新情況、新形勢,在立法層面予以關注,通過綜合研判各種“黃牛”亂象,對消費領域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完善,作出專題規定。(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陳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