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常懷善意 永葆童心
—2023年06月01日—
(第一四九期)
我和王振深感藝術之魅力,書法之有用,遂商定申請一公號,名“兩塊磚墨訊”,以此爲平臺與書友文朋通聲氣。
———莫言
莫言題名
釋文:
常懷善意
永葆童心
祝孩子們節日快樂
二零二三年六月一日
莫言
釋文:
爲愛奔跑
其樂無窮
莫言
莫言,爲愛奔跑
上週五的晚高峰,上海大堵車。爲了趕上開往武漢的高鐵,68歲的莫言和好友王振(北京舒同文化藝術研究會會長)在虹橋站鑽過欄杆、一路狂奔,終於在發車前2分鐘,滿頭大汗地坐上了火車。
520這一天,莫言如約出席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他調侃自己是在“爲愛奔跑”。
5月20日一早,莫言與《中國慈善家》、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一起,共同發起“與莫言同行”計劃。該計劃旨在結合三方自身優勢,發揮莫言的號召力,利用互聯網公益平臺籌款資助困境兒童,打造一個慈善文化傳播品牌,倡導並帶動人人慈善的社會氛圍。
2015年起,莫言開始向西部貧困地區兒童開展捐助。2019年底,莫言和王振共同推出了公衆號“兩塊磚墨訊”,旨在弘揚傳統文化和書法藝術。2022年初,莫言和王振以手書“百福”的方式爲西部地區患先天性心臟病兒童籌集善款,由此開啓“莫言同心”公益項目。截至目前,“莫言同心”項目已完成16批、281名困難家庭先心病兒童的救助。
發佈儀式後,莫言參加峰會圓桌對話,與《中國新聞週刊》社長、《中國慈善家》社長呂振亞,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劉玉珠,寶馬集團大中華區企業事務副總裁孫瑋一起,探討在公益路上如何創造可持續社會價值。
莫言回憶起兒時舊事。小時候自家院子裡有一棵杏樹,儘管當時物資匱乏,每年杏子成熟時,母親都會讓孩子們把熟了的杏子摘下來,分給鄰居家的老人和孩子們。“慈善的重心應該放在共享上,共享是一種美妙的體驗”,莫言說。
下午,莫言繼續參加《中國慈善家》雜誌社主辦的“傳播聚力 公益新聲”主題論壇。論壇討論公益傳播如何“破圈”,實現“好事傳千里”,推動慈善議題成爲社會關注。莫言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爲《慈善文化啓蒙和公衆傳播》的主旨演講。
以下爲現場實錄:
各位領導、各位朋友,下午好!剛纔這位姑娘叫我莫老,莫老人老心不老,爲了慈善到處跑。我當年在農村,聽老人講,“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話是告誡我們一定不要做壞事,做了好事不一定能傳播開,但做了壞事必定會傳播開。這也說明人們傳播壞事、醜事、惡事的興趣大於傳播好事善事的興趣,現在鋪天蓋地的八卦新聞、小道消息等等也是這句古老的俗語的體現。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慈善聯合會成立傳播委員會十分必要,非常及時。如果用現在流行的話語來講,這是傳播正能量。
慈善傳播的目的就是要揚善抑惡,就是要明辨是非,告訴大傢什麼是好的,就是要確立一個善惡的標準。做了對社會有益的、對他人有利的、對人類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有貢獻的事情,就需要我們大力傳播,大力宣揚,鼓勵大家學習效仿。慈善傳播委員會鼓勵傳播善的聲音來壓制邪惡的聲音,讓善放出光芒照亮惡的領域,這就是我們委員會成立的意義。我舉雙手贊成。
我長期遵循先賢的“善欲人知不是真善”的教導,如果一個人做了一件好事生怕別人不知道,到處自己宣傳,這是令人厭惡的。我們在生活當中如果遇到一個人喋喋不休反覆地講述自己做過的好事,也會感覺到不舒服。善欲人知不是真善,反過來說惡恐人知便是大惡。現在我的觀念有所改變,我之所以能站在這個地方,來發表關於慈善的演講,也是因爲我的觀點發生了變化。我覺得宣傳自己所幹的好事,如果實事求是,是不違反法律的,也不違背道德。當然如果你誇張了,渲染過度了,那就是虛榮虛僞的表現。如果實事求是地把自己所幹的好事告訴大家,起到了影響大家喚起公衆愛心的效果,讓善的力量更加強大,讓慈善事業的隊伍更加壯大,也是爲善加分因之也是好事。所以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應當做適當的調整,現在我說善要人知是爲了揚善,我亮出善的旗幟,我公開我善的行爲,我向社會尋求支持和批評,大家認爲我做得好就支持我,大家覺得我哪個地方做得不夠圓滿就批評我幫助我完善。因此我想把自己乾的自己認爲是好的事情告訴大家,並不是一種虛榮淺薄的表現,而是值得肯定的行爲。
慈善是源於內心的,慈善是內心的需求。就像我們需要表揚,需要陽光,需要空氣一樣,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要跟動物區別開來,就在於你有一顆善心,而且你的善心在適當的時機會轉變成善行。古人說過,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就是慈善的種子和根芽,在合適的時候會長成大樹,開花結果。
我童年時期,我們家房樑上有一窩燕子,後來因爲下雨,樑頭的燕窩掉下來,四隻小燕子也掉了下來,大燕子沒有能力幫助掉在地上的燕子,我把燕子撿起來,找了一個紙盒,把小燕子放進去,然後去抓螞蚱,捕飛蛾,用半個多月的時間把小燕子養大。因爲我的努力,使四個遭到滅頂之災的小燕子獲救,長大,飛向藍天,當看到自己養大的燕子飛向藍天時,幸福感和成就感是非常強烈的,家裡的老人和鄰居也給予肯定和誇獎。我聽老人們講過很多類似的善行得到善報的故事。比如說一個人過河遇到一個螞蟻窩,順手帶到岸上,後來他科舉考試時有個字掉了一個點,幾隻螞蟻就趴在這個點的位置上,判卷官知道這位考生做了善事,於是就把他錄取了。類似的故事很多,老百姓用這樣的故事,來勸導大家救助弱小動物、幫助弱小羣體,這樣的教育雖然帶着迷信色彩,但還是發揮了很好的正面效應。它使很多人在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儘管不太相信報應,但會想起這類故事,使自己的惻隱之心變成具體的善行。據說林肯經過一個池塘時看到一頭豬陷在污泥裡,他走了很遠後,又走回來救了這頭豬,旁邊的人問他爲什麼要回來,他說我如果不回來救這頭豬,就會像這頭豬一樣一輩子在污泥裡出不來了。類似的故事告訴我們,慈善是源於內心需要,看起來是林肯救了那頭豬,但實際上是救了他自己,使他免受良心的譴責。
慈善確實需要鼓勵。我認識一箇中科院的院士,著名的心內科專家,他童年時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村子裡的人對他評價不高。他在放牛的時候,有一個盲人要過河,他把盲人背了過去。盲人很受感動,利用他走村串巷演藝的職業便利,到處傳播這個孩子的善行(如果他還健在的話可以請他過來做傳播委員會的委員),通過這樣一個受到了幫助的盲人的傳播,這個孩子的威信在村子裡大幅度提高,學校老師也表揚,從此他就變成了一個好孩子,好學生,後來考上大學、博士,出國留學,現在是中國有名的心內科專家。如果沒有這位盲人的傳播,我這位老鄉很可能成不了科學院院士。總而言之,慈善傳播委員會的成立,讓我們認識到慈善傳播的重要性,而且我相信在把善的行爲傳到廣爲人知的情況下,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應。
通過個人微不足道的慈善實踐,我感覺到慈善不僅僅是付出。從表面上、形式上看,慈善是把你的東西給了他人,或者給了一個團體,是一種付出,但事實上你是付出了金錢、付出了物品、付出了勞動,但是你換來了榮譽、換來他人的讚美,尤其你換來了內心深處的滿足感,尤其是換來了對自我價值的認定。我想這是遠遠大於你所捐獻出來的那點物質的東西的。物質的東西是可以衡量的,一百萬元錢,一牀棉被、兩件棉襖,都是有數的,但來自於別人的肯定、感謝、讚美,對你的內心產生的強大力量和溫暖是無法衡量的。這兩年我跟王振先生做“莫言同心”項目,有深刻的體會。我們從2022年春節開始,在中國慈善總會成立了“莫言同心”項目,用書法和勞務籌款六百多萬元,專門用於救助西部貧困地區的先心病患兒,將近兩年時間裡救助了281名兒童,給他們做了手術。當我們握着這些孩子的小手,帶着孩子們參觀時,看到孩子們手術後恢復了健康的臉色、發自內心的微笑,以及面對他們的家長真誠的感謝的時候,我們覺得心裡面得到了巨大的安慰。這樣一種安慰和我們的付出是不相匹配的,我們感覺到付出得很少,得到了很多。就是說我們配不上孩子家長深深的一鞠躬,我們也配不上孩子感情充沛的一聲爺爺、老師,這些都激勵我們要做更多的事情。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通過這樣的慈善行爲認識到了個人的價值。有一段時間我相當悲觀,覺得我這個人已經沒用了,完全是廢物,浪費地球資源,浪費國家的糧食,活着還不如死去,通過這樣一種幫助他人的行爲,使我認識到自己還有一點點用處,我還有幫助別人解除痛苦的能力,我還能給別人帶來幸福,別人給我的肯定使我認識到我自己的價值,這樣一種狀態是多少錢也買不來的。所以我想慈善不僅僅是付出,而是獲得。看起來是我們幫助了這些孩子,實際上是這些孩子幫助了我,使我變得生氣蓬勃,使我變得年近古稀還在路上奔跑,使我變得有充沛的創作激情,要寫小說,寫戲曲,寫詩詞,寫書法,還夢想着去橫渡黃河,踏雪高歌,這些行爲有的實現了,有的正在準備實現。這就是成立了“莫言同心”項目以來真實的變化。
慈善行爲的多寡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準,當然不是唯一標準。當這個社會充滿幫助別人的善行的時候,當一個人遇到困難就會受到別人的援手時,當助人爲樂成爲人們的普遍心理時,這樣的社會文明程度自然是高級的。人人願意助人,同時人人會受到別人的幫助,所謂的善惡到頭必有報,這句話是在一個文明的慈善行爲非常普遍的社會裡才能夠成立的。我們一生當中不可能不遇到困難,因爲每一個人都像我們一樣樂於助人,所以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必定會有人幫助我們,這就是善有善報。但惡有惡報是否每次都報應不爽這很難說。
慈善是大家的事。人人都有慈善之心,人人都可以參與到慈善行列裡來,人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爲他人做出貢獻,爲他人帶來溫暖和幸福。我在接受中華慈善家雜誌授獎時曾說,比爾蓋茨捐助了一億美元,多不多?也不多,我們村裡放羊的老大爺捐贈5塊錢,少不少,一點不少,分量同樣是沉甸甸的。因爲他們都凝聚出一個大字,就是愛,就是愛心。
最後我想說,行善總比作惡好。慈善是內心需要,惡的存在並不能阻擋善的道路,惡的存在也不可能動搖善的決心,而只會堅定善的決心,只會加強善的力度。我們在做慈善的時候,已經準備好了忍受個別人的諷刺甚至辱罵,甚至可以說,你諷刺得有道理,我們可以接受。只要堅信這件事情對他人有利,我們就會堅持去做。
謝謝大家!
演講:莫言
作者:鮑安琪
文章來源:《中國慈善家》影響力慈善研究院
出品:兩塊磚墨訊
責任編輯:樊建明
編 輯:陳玲玲
《兩塊磚墨訊》上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