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九龍皇帝 塗鴉大師
—2024年08月13日—
(第二一五期)
我和王振深感藝術之魅力,書法之有用,遂商定申請一公號,名“兩塊磚墨訊”,以此爲平臺與書友文朋通聲氣。
———莫言
莫言題名
釋文:
九龍皇帝
塗鴉大師
曾竈財先生是香港傳奇人物
甲辰七月 莫言
關於曾竈財的網絡視頻
(視頻來源網絡下載)
莫言手書曾竈財先生小記
釋文:
前不久到香港出差,朋友帶我到旺角東站花墟街一座橋下,觀賞生前曾一度大名鼎鼎的“九龍皇帝”曾竈財的據說是唯一留存下來的一幅墨跡。
曾竈財祖籍廣東,上世紀中,爲避戰亂投奔香港舅舅家,賣苦力維生,後受傷致殘。港英政府改造貧民窟時,曾竈財所居房屋亦在拆遷之列。整理家中舊物時,他發現了一本《曾氏族譜》,族譜記載他的祖先曾在周朝時當過高官,九龍地方是御賜給他祖先的食邑,這一發現在他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瀾。他認爲自己纔是這片土地的真正的主人,而港英政府是後來的掠奪者。
他多次向當局提出權利訴求,得到的自然是冷遇與嘲笑。他不服氣,便選擇了街頭塗鴉的方式向公衆宣示他對這片土地的權利。他將族譜中的內容以及他個人與家庭的經歷,再加上他的幻覺與夢想以他的那種標誌性的字體,書寫在九龍地區的牆壁、燈柱以及適合書寫的地方。
他的書寫行爲一直持續了半個多世紀,剛開始人們反對他、舉報他、警察訓斥他、拘留他,但只要放了他,他就會提着墨桶上街。政府不得不僱請專人用油漆覆蓋他的墨跡。而覆蓋後的牆壁或廊柱更激發了他的書寫慾望,漸漸地,人們習慣了他、接受了他,他的書寫成爲了行爲藝術,成爲了文化現象。
時間與執着地堅持,改變了人們對他的看法,厭惡變成了尊敬,嘲弄變成了同情,人們漸漸地意識到,這個看似癲狂的小人物跡近荒唐的行爲,似乎具有某種深刻的象徵意味,這行爲與歷史記憶、殖民統治、家族傳承、個性自由、底層文化等都有着某種關聯,他並沒給社會製造太多麻煩,但卻給人們帶來了樂趣,豐富了底層人民的文化生活。
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九龍皇帝”的名號愈來愈響亮,一位著名服裝設計師將他的字跡印在時裝上,一時大爲流行。二零零三年他的一幅作品代表香港參加了威尼斯雙年展,後來又有他的作品在拍賣會上被高價拍出,二零零七年夏,“九龍皇帝”駕崩,他的生平事蹟,引發廣泛討論,人們以更加嚴肅的態度來思考這個小人物,看似荒誕然而又頗爲莊嚴的一生,香港的文化史上也許會爲他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他死之後,在有識之士的呼籲下,香港政府對曾竈財留下的墨跡予以保護,但爲時略晚,他的墨跡,已留存無幾。
我仔細研究了他的字,單獨來看,確實比較粗陋,但作爲整體,卻具有特殊的氣象與韻味。
甲辰七月一日 莫言
莫言手書新詩三首
釋文:
九龍原本我家地,
爾等皆是吾子民。
揮毫潑墨遂心寫,
字字千金句句真。
左書俚句,獻給曾竈財先生。
莫言
釋文:
一支禿筆滿城揮,
墨瀋淋漓放德輝。
九龍皇帝誰人敕,
且裁雲霞做壽衣。
甲辰七月二日 莫言
釋文:
揮毫潑墨,似真如癡。
曾公竈財,九龍皇帝。
甲辰立秋
莫言
莫言手書雜記兩則
釋文:
“九龍皇帝”曾竈財享有新國皇勅令,富貴堂界書寫詔書之權力,不得阻攔。
甲辰立秋
莫言
釋文:
一個執着地認爲自己對某片土地擁有主權,並幾十年如一日地以獨具特色的書寫向公衆宣示,最後他成爲傳奇。
甲辰立秋之日
左書 莫言
王振填詞《胡搗練·九龍皇帝》
釋文:
夢中認祖拜周公,一覺醒,九龍皇帝。
殘腿破衣鴻志。風掣蹣跚履。
狂言淡墨壁書長,有道是,主權當記。
流水落花無意。牆上千秋事。
填《胡搗練》一首,以記曾竈財在香港壁書狂言事。
王振
曾竈財先生墨跡欣賞
(來源網絡下載)
謹從網上下載無署名照片、視頻數張一併發表,特向原作者致敬。
出品:兩塊磚墨訊
責任編輯:樊建明
編 輯:陳玲玲
《兩塊磚墨訊》上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