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觀察|當灣區之心遇到科技盛事,何以“流量”變“留量”?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陳夢璇 南沙報道
11月16日至18日,被譽爲“科技達沃斯”的大灣區科學論壇,第三次邀請上百名頂尖中外院士組成的“科學天團”,到廣州南沙共襄盛會。除了共同探討人工智能、未來能源與材料、空天海洋、綠色低碳等科學前沿熱點,論壇留下了衆多科技交流合作和協同創新的真知灼見,這場會議對舉辦地南沙的溢出效應遠不止於此。
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巴里·馬歇爾首次來到南沙,在論壇之餘,還馬不停蹄參與“智匯產業科創行”,訪問了廣東醫谷產業園區與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研究院。
“我看到了很多嶄新的實驗室和許多充滿熱情且訓練有素的年輕科學家。”巴里·馬歇爾在走訪結束後表達了自己的感想,“我相信會有很多人願意來到南沙,把他們的業務搬到這裡,或者是與南沙的生物技術孵化器的科學家合作。”
這也並非南沙第一次收穫科學家的稱讚。據不完全統計,過去三年,就有數百位院士到訪南沙,與這片開放創新熱土相交、相識、相知。
大灣區科學論壇這一科技名片帶來的“潑天流量”,讓南沙空氣中的創新氣息愈發濃厚。盛事閉幕後,南沙還在緊密謀劃佈局,如何將“最強大腦”們帶來的“流量”資源轉爲促進科創和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頂流”集智,推動院地合作
在“北京有中關村論壇,上海有浦江論壇和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背景下,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規格最高的科學盛事——大灣區科學論壇及其永久會址,在衆多呼聲中落地廣州,選址南沙。
從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版圖來看,位於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的南沙,處於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人字形”交匯點,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發展重點承載區,承載着廣東省唯一的國家級新區、廣東自貿區面積最大片區、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等國家重大戰略平臺。
國務院印發的《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提出,南沙要建設科技創新產業合作基地。近期國務院批覆的《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明確,將南沙打造成爲廣州活力創新軸南部極點,主攻海洋科技、空天科技、人工智能與生命健康等新興產業領域。
三年來,在論壇的見證下,南沙不斷強化科技產業互促,加快打造新質生產力孵化地,依託各類高端科創平臺,南沙的“創新圖南”願景正在落地成金。就在論壇期間,我國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在論壇期間正式入列。
而在會議前一個月,商業航天獨角獸中科宇航的力箭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完成兩次發射任務,LED智能視覺領軍企業廣東晶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在港交所主板敲鐘上市……上天入海,強“芯”提“智”,成爲南沙科技產業加快發展的新風潮。
衆多產業項目和合作也通過論壇這一國際化平臺在南沙落地生根。
在海洋科學與海洋產業分論壇上,吳立新、李家彪、張偲等院士共同爲嶗山實驗室廣州研究院揭牌,並見證廣州海洋實驗室與深海智人(廣州)技術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標誌着南沙將進一步在深海科技發展邁深邁實,強化海洋核心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能力,爲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提質增效輸出新動能。
同時,本屆論壇還首設“低空經濟”分論壇,爲正在競逐“天空之城”的南沙賦能。
據英國皇家航空學會會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航空研究院首席專家舒振杰透露,去年在合肥駱崗公園已經搭建了12.7平方千米打造全空間無人體系應用示範場景的1.0版,明年的全運會將在廣州南沙打造更新的全空間無人體系的場景。
“我們提出‘1+1+7+N’的建設目標,計劃和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南沙區管委會合作,共同成立首個全空間無人體系技術創新中心,目前總體方案正在制定,包括場景和相關標準。”舒振杰表示,南沙區的資源在珠三角區域優勢突出,希望能與高校、政府、資本形成合力,打造低空經濟的產業集羣,培育新質生產力,賦能周邊城區。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科學院不僅指導並參與了本屆論壇的籌備工作,還攜手廣東省共同策劃了院省成果對接會,動員了52家中國科學院機構,帶來240餘項有望在大灣區落地轉化的科研成果,爲更多的南沙企業提供與“國家隊”科研人員面對面交流需求的寶貴機會。
“這是我們第一次和中國科學院合作,在初步溝通後,我們從一個項目拓展出了另外一個項目的需求,預計將在安全救援系統、數字對講、能耗三個板塊進行技術對接,未來合作機會衆多。”廣東寰宇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詹春華表示。
構建大會“流量”變產業“留量”四樑八柱
今年是南沙的招商引智“豐收年”。上個月,總投資超1200億元的100多個項目落地南沙。如廣州市委常委、南沙區委書記劉煒所言,當前,重大戰略看南沙、發展機遇在南沙、創新創業到南沙已成爲社會各界的共識。
南沙的底氣在於構建全鏈條、全要素、全過程創新生態體系,不斷提升科技創新的“四樑八柱”。
由中國科學院參與共建的南沙科學城,致力於打造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始創新策源地。錨定南方海洋科技創新中心發展定位,南沙已搭建起以廣州海洋實驗室爲龍頭、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和大洋鑽探船爲核心、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大院大所爲支撐的“1+2+N”海洋科創平臺體系,正迎來前所未有的“藍色機遇”。
今年7月,廣州南沙科學城管理委員會正式掛牌,標誌着南沙科學城從規劃建設開始向管理運營過渡。9月初,位於慶盛產教融合數字創新示範區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科創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啓動運營,吸引“港科系”及大灣區各大高校科創成果落地轉化,逐步在港科大(廣州)周邊形成“熱帶雨林”式創新創業生態,進一步釋放港科大(廣州)科研資源和人才資源以及慶盛樞紐區塊的“磁吸效應”,打造“港澳成果+南沙轉化+灣區應用”科創產業生態鏈。
接下來南沙科學城還將與松山湖科學城攜手,推動進一步釋放創新動能。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此前提到,科技創新需要依託優秀技術和資源的支持,更離不開優質的產業載體,“技術是種子,資本是水源,產業載體是土壤,缺一不可。”
以開放創新協同之姿,南沙通過全方位厚植“近者悅,遠者來”的“沃土”,讓三天熱度的論壇“流量”變成可持續的產業“留量”:
拓展載體——慶盛樞紐、南沙樞紐、南沙灣三大先行啓動區建設已成型起勢,南沙中心城區已建成260萬平方米總部辦公樓載體,正虛位以待。此外,南沙還將推出一大批產業用地資源,依託萬頃沙南部等重點片區打造大灣區產業發展融合示範區,未來還將全力打造15個先進製造產業園區。
政策支持——既有“雙15%”企業和個人所得稅、高新技術企業延長虧損結轉年限等重磅稅收優惠政策,以及去年底國家三部委出臺的“放寬市場準入15條”,也有針對不同產業領域推出的“製造業十條”“強芯九條”“網數九條”“南沙總部經濟政策”等專項支持政策,精準匹配企業發展需求,還有覆蓋企業全生命週期的“優企服務16條”等務實措施。
投資企業——落地總規模4000億元的廣州產投、創投、基礎設施產業發展3家母基金,南沙新區科創母基金撬動子基金超170億元,引導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南沙”。
目前,南沙初步形成了“2+5+2”現代化產業體系,累計建成各類創新平臺370個,聚集新型研發機構22個,已集聚高新技術企業超1100家、“專精特新”企業超900家,2023年高技術行業產值達249.5億元,同比增長6.1%。
劉煒表示,推動海港、空港、信息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聯動”,從單兵突進向全面系統提升,將最大程度地整合集聚各領域優勢資源,更好服務企業發展壯大。
10月底通車的連接深中通道和南中高速的南沙聯絡線,實現了廣州活力創新軸南段的“未來發展核”與深中通道的“無縫銜接”,促進南沙從灣區地理中心邁向科技創新的功能中心、服務中心。加上其他6條在建和建成的跨江通道,在以南沙爲原點的科創生態圈內,高端創新資源的融通匯聚將會更加便捷密切。
“朋友們,與我們這個會場隔江對望的靈山島尖,矗立着一座已然封頂的建築,那便是大灣區科學論壇的永久會址。”在開幕式上,大灣區科學論壇主席、中國科學院原院長、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創始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在國際金融論壇永久會址內,隔江向參會嘉賓介紹這艘立於珠江出海口的科技方舟。該項目在今年7月完成海浪型鋼結構屋蓋封頂,上千噸的鋼結構呈現出波浪般輕盈的千帆競渡風采,預計2025年完工。
“我們衷心期盼明年能與諸位再次相聚於此,共同爲灣區的科技創新企業續寫更爲絢爛的新篇章。”白春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