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牛運堀窯遺址遭毀 監委要查

南投市有建案疑挖出清代牛運堀窯遺址,文化局認定未達遺址程度,允許開發,引發爭議。監委範巽綠(右一)昨會同相關單位現勘啓動調查。記者賴香珊/攝影

南投市區前年有私人建案,開挖發現疑清代「牛運堀窯遺址」有昔日製糖陶器「糖漏」、陶片等窯業遺物,但縣府認定未達遺址,允許開發;文史學者質疑破壞珍貴文資,監察委員成昨現勘,將約談相關單位調查釐清。

南投陶始於清嘉慶年間,在南投市「牛運堀」漳和裡、漳興裡一帶設窯,堪稱「南投窯」的代表,至今仍運作的水裡蛇窯即是分支;但「牛運堀窯」存在文獻記載,未見考古實物,直到前年發現疑似遺址。

南投私人建案前年興建接待中心,3月製糖陶器「糖漏」陶片等窯業遺物出土,是南投地區首次發現,經文史工作者樑志忠、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盧泰康等披露,文化局介入調查,最後評估未達法定遺址程度,建商持續開發。

文史學者質疑破壞珍貴文資,今年初向監察院投訴,監委範巽綠、浦忠成昨會同文化部文資局現勘,副縣長王瑞德、文化局長林榮森及樑志忠、盧泰康到場陳述意見。

王瑞德說該案聘3名委員召開文資審議,施工監看,多數決認定未達遺址程度,文化局尊重專業,將此定位爲「非考古遺址」均依法完成相關程序,但仍有不同聲音,尊重監委調查。

樑志忠說,該建地挖出大量陶片,甚至糖漏等實物,是佐證南投窯發展史重要一環,從發現到預計前年10月動工,縣府仍有大段時間調查,但文化局未啓動必要保護;盧泰康質疑,縣府文資審議會並未找考古專業學者參與。

監察委員範巽綠表示,昨現勘發現雙方對文資保存,認知落差巨大,南投縣文化資產多元豐富,文化局應有清楚的認知及素養,依法定程序執行就不會發生爭議,將再約談相關單位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