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新委員提名 三大戰略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新委員的提名拖延多日。(圖/ETtoday資料照)

●賴祥蔚/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新委員的提名拖延多日,因爲目前委員數只有三人,不足一半,影響許多業務,包括老三臺及公視的電視執照將在六月到期。

NCC委員新人選未提出 內外因素其實有解法

賴清德總統與卓榮泰院長爲什麼至今沒提出人選,各界猜測有內外部的若干因素:內部因素是先前蔡英文總統任內提出,但立法院未排入審查的人選要不要延續?這涉及賴、蔡互動。

外部因素則是擔心在立法院民進黨立委席次不過半的情況下,現在提出新委員人選也不會通過,乾脆拖到最後一刻,甚至不提,轉而累積民怨,以助攻大罷免。

內部的部分,相信民進黨政府內部自有溝通機制;據傳蔡總統任內提名小組實際負責人就是現任的行政院鄭麗君副院長,擅長調和鼎鼐;而且報載已有新一波的專家學者被徵詢,看起來這點已經不是問題。

至於外部顧慮,從立法院上次審查考試院考試委員與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的實際情況來看,只要提名人選具有專業、爭議性不大,應該都可以順利通過。

委員提名攻防貼近社會需求 纔有可能成爲真正贏家

針對行政院是否提名NCC新委員,謹分析三種戰略的優劣供參:

上策是儘早提出專業、超然的人選,如果在野黨連這樣的人選都不同意,輿論自然會有公評。新提名人選如果能全部通過,是朝野與民衆的一大勝利;即使未能全部通過,只要通過一位就能讓NCC正常運作,也是朝野與民衆的勝利。不論哪種情況,行政院都穩居贏家。

行政院提名的中策,是提出的人選被在野黨認爲不夠超然。如此,通過是行政院的勝利,但是如果全部都被封殺,難免造成朝野的兩敗俱傷,加深政治對立,更爲大罷免加溫。

至於下策,就是遲遲不提名,旁觀坐視NCC的業務因委員不足而陷入窒礙難行,造成影視業者與民衆的不便,必然累積民怨。然而,既然NCC委員的提名權在行政院,如果是因爲行政院遲遲沒提名而造成業者與民衆的困擾,行政院必然是理虧的一方。

民主政治,朝野攻防勢所必然,就看各方戰略是否可以貼近民心,這也牽動各黨支持度的消長以及下次大選的勝敗。在當前的政治氛圍之下,甚至不必等到下次大選,也許在已然成形的大罷免戰役之中就會反映出來。

提高格局來看,NCC當初是效法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而成立,標榜獨立超然,用意頗佳。可惜一開始成立時的位階,就不如FCC,對通訊傳播的主管事權也不夠集中。

尤其是NCC成立後自我侷限爲監理機關,對需要輔導以因應新媒體挑戰的業者來說,更感NCC帶來的麻煩比幫助多。近年來,多項民調顯示,民衆不太相信NCC的獨立性,對其形象更是重傷。

朝野政黨誰能真正瞭解產業需求、貼近民心,進而落實到新委員提名戰的攻防,纔會是真正的贏家。

▼朝野政黨誰能貼近民心,纔會是真正的贏家。(圖/記者黃克翔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奔騰思潮」,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