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穿、能住,還能裝骨灰,它真是人類的好朋友

撰文 | Ziv

審校 | 阿嫺

截止到11月13日,廣州的夏天已經持續了235天,打破了1961年以來最長夏天的紀錄。最近,隨着冷空氣的到來,廣州終於有了一點要入秋的意思,人們掏出了長袖,可以讓T恤短褲歇一歇了。

廣州的人剛剛穿上長衣長褲,生活在北方的人已經從衣櫃深處翻出毛衣,在寒流來襲時趕緊套上,裹在厚實的針織毛線裡感嘆一句“它可真是冬天裡的好朋友”。同時也忍不住會想——

爲啥毛衣這麼暖和?

保暖的材料

現在有由各種各樣的材料織成的毛衣,但最原始、最純正的毛衣當然是由羊毛織的。 羊毛本身就是一種隔熱性非常好的材料,這得益於它的結構。

讓我們來把一根羊毛放大、放大,再放大,看一看它裡面是什麼樣的。

羊毛的內部結構(圖片來源:CSIRO, CC BY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羊毛纖維的最外面好像由一層鱗片覆蓋着,這層被稱爲鱗片層,由片狀的角質形成細胞(又稱角朊細胞)組成。它們像屋頂的瓦片一樣重疊着,當你沿着一個方向摩擦羊毛時,會感覺明顯比另一個方向摩擦力更大。這樣有助於羊毛排出污垢,當羊毛纖維以和“瓦片”相反的方向纏繞在一起時,羊毛就會氈化。羊毛不怕少量水沾溼,鱗片層功不可沒。

有時我們會感覺穿上毛衣很癢,如果不是因爲過敏,那罪魁禍首可能是鱗片層。粗羊毛的鱗片層細胞重疊的面積比較小,可以想象它們的小鱗片是微微“炸開”的,沒有那麼順滑,所以會讓人發癢。細一些的羊毛可以避免這個問題,但這類毛衣一般比較貴,也可以嘗試混紡材料。

電子顯微鏡下的羊毛(圖片來源:CSIRO, CC BY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鱗片層的裡面是皮質層,佔羊毛纖維的90%,這一層決定着羊毛的強度、彈性、吸溼性等性質,正是這一層細胞的性質,使羊毛纖維能夠捲曲起來,捕獲空氣,提供隔熱性能。

皮質層由兩類細胞組成,一類是排列緊密的正皮質細胞,一類是中心爲髓質空腔的副皮質細胞。髓質空腔由鬆散的、形狀不規則的角質形成細胞組成,細胞之間充滿空氣。但並不是所有羊毛都有這一層,細羊毛沒有髓質層。

髓質空腔可以將空氣包裹在羊毛纖維內,阻隔外界冷空氣滲入,還能防止羊毛內熱氣排出,讓羊毛成了天然保溫層。

羊毛纖維中空的結構還能吸收一些空氣中的水分,當身體出汗時,水蒸氣會被羊毛纖維吸收。一些地區冬天又溼又冷,羊毛的這種特性就很實用,讓人能躲避冬天的“魔法攻擊”。

保暖的針織方法

最早的針織技術起源於哪裡已經不可考,有資料顯示阿拉伯地區或古巴比倫是針織技術的源頭。 英國一家博物館收藏了一雙來自埃及的襪子,時間大概是公元3~5世紀,這可能是最早的針織品之一。

(圖片來源: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人們將幾根纖維合成一股,做成毛線,兩根毛衣針上下翻飛,就織出了能保暖的衣物。粗毛線織出的衣服更暖和,用雙層編織或加密編織的方法織出的毛衣保溫性會更好。

前一陣瑞幸聯名的“費爾島”正是一種保暖性極佳的毛衣的產地,現在,“費爾島”已經變成了一種毛衣風格。費爾島毛衣採用了彩色提花編制方法,傳統的費爾島圖案只有5種左右的顏色,每行只使用2種顏色。因爲編織時交替使用兩股毛線,所以織出的毛衣更厚實。

設得蘭博物館收藏的費爾島針織品。(圖片來源:Julian Paren, CC BY-SA 2.0, via Wikimedia Commons)

羊毛大變身

很早就有遊牧民族用牛羊的毛製成氈房,一些現代建築也從中汲取了靈感。

在阿根廷有一座名爲Casa La Escocesa的建築,特色是用羊毛製成了隔熱層,爲了降低火災隱患,它的外層用金屬包了起來。

(圖片來源:dezeen.com)

這棟房屋由DUB Arquitectura工作室設計,在選擇建築材料時,設計師考慮了維護成本低,甚至免維護的方案。

用來製作隔熱層的羊毛來自當地的廢棄羊毛。據稱,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每年有4000噸羊毛被丟棄。房屋周圍隔熱層的厚度各不相同,取決於太陽的方向。

還有建築學家徹底打破了“堅硬的建築”的傳統模式,嘗試用針織複合材料直接與鋼結構相連,搭建起“流動”的建築。這些建築具有一定承載力,還具有重量輕、結構穩定的特點。

東南大學科研人員設計的由針織複合材料製成的亭子(圖片來源:參考資料[6])

羊毛和其他織物多孔的特性,讓它們可以被用作建築中的吸聲材料。而荷蘭設計師開發了一種機器人Wobot,可以像3D打印機一樣用羊毛構建三維物體。

甚至有人設計了一種可持續骨灰盒,將這種羊毛容器放在土壤中,幾個月後就可以分解。設計師說:“不管是乾燥還是潮溼的環境,羊毛都具有能爲人們保暖的特性。”他希望藉此給死者家屬帶來溫暖和安慰。“最終一切都將百分百迴歸大地。”

(圖片來源:dezeen.com)

參考資料:

[1]https://libknowledge.nmns.edu.tw/nmns/lib/PDF/92/193/7.pdf

[2]http://www.chinafiber.cn/mProducts/yangmaoxianwei.html

[3]https://www.sciencefriday.com/educational-resources/science-of-sweaters/

[4]https://www.vam.ac.uk/articles/the-history-of-hand-knitting

[5]https://www.dezeen.com/2023/11/27/innovative-wool-design-products/

[6]Yige Liu, Hao Hua, Biao Li,Exploration and design of knitted composites for architectural application: The MeiTing project,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Volume 11, Issue 4,2022,Pages 594-608,ISSN 2095-2635,https://doi.org/10.1016/j.foar.2022.01.004.

[7]https://www.dezeen.com/2022/06/24/ocke-urn-claesson-koivisto-rune-systrarna-ocklind/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衆號“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繫:bd@wanwuweb.com

凡本公衆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後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發佈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 關注我們,點亮在看,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