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30萬,住家教師正在成爲富人新寵

這是Spenser的第1068篇文章

今年教育行業真的是一言難盡,說倒就倒,不管是民間機構還是上市公司,都很難逃過這劫,上市公司最多靠着以前積累的家底多撐一會。

關鍵是給的轉型時間實在太短,還沒來得及反應,世界已經顛倒過來了。

說是滅頂之災一點都不過分。

我在以前的文章裡提到過一個觀點,就是機構跌倒,個人吃飽。

現在的事態已經開始有了復古的趨勢。

二十幾年前,教育機構還沒那麼猖狂的時候,校外補課也是不被允許的,學校老師爲了多賺點外快,就偷偷摸摸地把學生接到家裡補課,純粹個人行爲。

現在機構陸續倒閉以後,一個新的行業嶄露頭角——住家教師。

據說這種私教,藉以“高端家政”,“高級保姆”的形式在市場自由流動,月薪可達兩三萬,也就是年薪大約在三十萬左右。

教育貴族化的萌芽,已經赤裸裸地放在所有人眼前了。

1

今年第七次人口普查以來,人口問題成爲了我國的核心矛盾。

所以短期內,針對人口增長的政策是一個接着一個,什麼開放三孩,取消學區房,私立學校轉至公有制,取消校外教育等等。

反正對於表面上那幾座大山,政策是下足了猛藥。

但是效果是不是真的好,得用實踐證明,但是在我眼裡,恐怕只是隔靴搔癢。

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爲高考制度依然堅如磐石,所以學區房,課外輔導這些只能先從表面入手,短期內很難直搗黃龍。

在中國人眼裡,唯有讀書高,高考就是個獨木橋,考上大學,雖說也未必可以成爲什麼人才,可能也就是個PPT工人,但如果考不上,連當PPT工人的資格都沒有。

當然,你別跟我扯什麼小學生當老闆,博士生去打工的情況發生,這種是存在於想象中,實際生活中收入和學歷基本上是成正比的。

學歷越高,收入越高,這是改革開放這三十幾年來最寶貴的經驗。

既然高考制度沒有變,那麼收入結構也沒有變化,既然如此,應試教育的本質就不會改變。

現在政策的確是雷厲風行,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補習市場依然龐大,無非是讓補課由明轉暗,甚至因爲老師無法大規模補課,更可能推高補課單價,比如現在的住家教師。

屆時,有錢人和窮人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大學將真正成爲有錢人的後花園,靠讀書打破命運將會成爲一句笑話。

失去了流動的渠道,階級固化將成爲常態。

2

其實階級固化一直存在,我們只不過在刻意迴避這件事。

有時候當個鴕鳥把頭埋進沙子,雖然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但多多少少可以給自己一點心理安慰。

可是住家教師的出現,卻讓這種固化公開化,讓人無法再用阿Q精神來自我欺騙,畢竟能有多少家庭可以拿得出30萬年薪來養一個住家教師。

然而一對一的培訓,效果一定是顯著的,這相當於這部分有錢人已經提前給孩子鎖定了大學名額,普通人只能在剩下的名額裡繼續廝殺,這會令競爭更加激烈。

相對過去大家一起去課外補習來說,雖卷,但還算公平。

現在這麼一搞,卷還在,甚至更多了不公平性。

這豈不是跟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馳了麼。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麼理解的:

改革是個長期而又緩慢的活,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做到面面俱到,各種犄角格拉都可以照顧到位。

如今高考制度依然是一個相對公平的選拔制度,短期內很難找到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來代替高考,這就意味着高考本身不可能被改革。

所以在改革的初期,勢必要犧牲一部分沒有資源的底層家庭。

或許這就是我們說的改革的陣痛。

正因如此,現在一邊打擊校外培訓,一邊又把高中錄取率設定爲50%。

這看似極爲矛盾的行爲實際在說明一個問題:我們已經不需要那麼多大學生了,從此往後大學教育將成爲真正的精英教育,該分流的就早些分流。

3

其實“分流”這個詞,站在現在的普世價值看,的確是個貶義詞,它意味着職業技術學校,意味着成爲藍領,意味着工資低,工作累。

但如果從長遠角度看,分流也未必是壞事。

現在的中國大概率要走德國的發展道路,就是大力發展高科技製造業,提高產業工人的素質,並且提高藍領階層的收入水平。

比如前兩天,國家發佈了《關於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並且鼓勵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舉辦職業教育。

簡單地說,就是讓資本爲主導,培養高級藍領,恢復過去的企業內部“技術工人學校”或“職工學校”。

因爲人家德國也是這麼幹的。

但是德國和我們最大的區別在於,人家的製造業有足夠的科技含量,所以可以產生更多的剩餘價值分配到勞動者頭上。

於是他們的收入水平也普遍提高,一個產業工人的收入和大學教授可能區別不會太大。

可是我們現在的製造業發展了那麼多年,還是在靠人口紅利做最最低端,沒有技術含量,只能靠壓低價格來佔有市場的生意。

這也就意味着,剩餘價值早就被上游制定標準和授權品牌的企業賺走了。

這也是爲什麼國家三番兩次強調要發展“小特高新”企業,因爲只有它們才能把中國的經濟以及內需盤活 。

然而,發展科技豈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在產業沒有完全升級之前,教育改革過早介入,對底層老百姓來說,短期內並沒有什麼太好的影響。

我個人還是建議家長們不要隨波逐流,不能因爲一紙政策,就真的放鬆警惕。

要知道,教育從來都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從古至今,從來都是靠讀書打破階層,儘管現在越來越難,但這也是爲數不多的有效途徑,要麼別生,生了就好好提供資源給到孩子。

政策可以持續二三十年,但孩子不可能讀二三十年小學吧?

即使招不了住家教師,也請做點力所能及的事。

對於監管而言,儘快加大公立學校的教育質量,讓師資流動常態化,這樣才能讓現在的學生安穩地渡過改革期。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爲了讓底層人民脫離自己的圈子,然後纔能有更大的發展。

聽聽S叔對圈子是怎麼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