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潮”中的985博士:凌晨3點收玉米,很累很值得

再多的“苦”,都被收穫時的“甜”抵消了。

作者 | 周若涵

編輯丨高遠山

來源 | 野馬財經

“灰頭土臉,是我們小院獨有的一種浪漫。”近日熱播的農業真人秀《出道吧!科技小院》中,有這樣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

說這話的中國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韓朔,到古生村科技小院後的第一項任務是“收垃圾”,詢問村民時還曾被當成“詐騙犯”。可最後韓朔卻很感恩過去的這段經歷,而這正是科技小院的魅力。

《出道吧!科技小院》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出品、拼多多發起並支持,其中的“科技小院”最初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教授和團隊創建的科研助農項目,旨在把實驗室中的成果和技術,應用到農戶實際生產場景中。除了教師團隊外,很多高校的農學生也會來科技小院實地體驗、研究課題。

目前,全國範圍內已發展出1800多個科技小院,節目則主要聚焦於雲南大理古生村,記錄了總檯主持人、盜月社兩位美食博主和拼多多團隊組成的研學團,與古生村科技小院師生一起體驗垃圾分類、農業種植等活動,助力農民增產增收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節目雖然只有兩期,卻在播出後吸引大量關注。同名話題在社交平臺閱讀量破千萬,“村民大叔田裡勸學生別學農”等節目相關話題閱讀數均達到百萬級。

而節目在成爲公衆茶餘飯後談資的同時,也讓大家認識到,原來在古生村,還有這麼一羣可愛的農學師生,在爲三農事業奉獻着自己的青春,而他們策劃的項目更有着深遠的意義。

圖源:罐頭圖庫

01

古生村的“蝶變”

多年以前,張福鎖教授的團隊在科研領域發展成熟,每年能發表一百多篇英文文章,但張教授也在想,發的這些論文,農民們能用上嗎?爲了驗證自己的科研技術和成果,2009年,張教授帶領團隊在河北曲周白寨村搭建了第一個“科技小院”。

起初,科技小院只是單純幫助小農戶提升農業生產的科技水平。其實簡單改變施肥用量、澆水時機,小麥畝產就能大幅提升。

後來,團隊開始嘗試從產業鏈的角度思考問題,除了優化生產技術,還幫助農戶引進新品種、防治病蟲害、建立加工廠、健全電商市場營銷等。如此一來,農戶產量、銷量都有保證,科技小院還間接助力了脫貧攻堅。

經歷了這兩個階段後,目前雲南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成爲了首個邁向“3.0+”版本的科技小院。團隊對鄉村的改造,已經不僅僅限於農作物生產,其希望在保護環境、保證作物產值的同時,通過發展民宿產業、打造網紅等方式,提升村子整體的經濟效益,助力鄉村振興。

古生村作爲蒼山下、洱海邊的村落,有其獨特的場域環境,這也是張教授團隊選中這裡的重要原因。

常駐古生的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金可默解釋稱,如果在北方地區,給作物吃“4碗飯”,其不僅長得好,且環境也不會污染,但在古生村,“4碗飯”雖然能讓作物長好,卻會造成污染。因此團隊的任務,是在只給作物喂“1-2碗飯”的情況下,收穫吃“4碗飯”的效果。

圖源:罐頭圖庫

這並非易事,很多農戶不理解,肥料用在土壤裡,爲什麼會污染洱海?即便理解了,也不敢降低肥料的使用,怕影響產量,進而影響收入。

而科技小院,想打造的是針對類似情形、可複製、可推廣的系統解決方案。這也是爲何以古生村科技小院爲原點,洱海區域共發展出了15個不同研究方向的科技小院,彙集了一百多名研究生、四十多個科研團隊。

通過前期調研,科技小院師生們發現古生村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主要被三個問題所限制。其一是面源污染來源不清,其二是作物產值低、環境損失大,其三是環境保護改變了種植結構,導致農戶收入減少。

在此背景下,古生村長期缺乏收入來源,青年人大量流失,農戶經濟來源以外出打工爲主。村子裡的百姓過得相對艱難。

不過,與此同時團隊也注意到,村子裡的資源並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比如當地人習慣於把大部分錢投在房子上,導致幾乎每家的房間都住不滿,有很多閒置空房。

於是,科技小院師生們從發展古生村民宿產業入手,同時進行面源污染防控、綠色高植種植、有機固廢資源化等課題研究。

在小院師生們的幫助下,有農戶家因爲將9個閒置房間用做民宿外租,曾7天賺了1萬元;至今,古生村已經培育出63家有接待能力的民宿,還有62家在裝修;高值種植雖然仍在試驗階段,但初期效果已經得到了農戶們的認可,未來有望進行大規模推廣。古生片區也已實現農田氮、磷排放減少30%-50%,氮、磷入湖負荷減少10%以上的初期目標。

幫李叔收完萵筍,研學團和古生村科技小院學生在田頭閒聊。(《出道吧!科技小院》供圖)

02

科技小院扶農,拼多多助攻

“靠天吃飯”是農村給很多來到科技小院的學生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一場連續的暴雨,就可能毀掉農戶們幾個月的努力,很多時候明明盡心盡力地呵護作物,賣的時候卻還不夠本錢。

這種情況是可以通過技術控制的,而這也是科技小院最擅長的事情。

來自南京大學的碩士研究生石權,來到科技小院的研究方向是有機固廢資源化。通過將村子裡收集來的牛糞、廚餘垃圾和秸稈結合,製作出綠色有機肥料,石權成功讓當地農戶認可了自己的工作,還進一步做到了垃圾分類後的資源有效循環利用,降低了施肥成本。

來自雲南農業大學的本科生劉琳,主要負責研究蔬菜種植的課題。她所在的團隊發現農戶施肥量遠超作物需求量,於是開始在試驗田中進行“減肥”處理。最後團隊發現,改變肥料類型、縮減肥料用量後,不但能降低成本,也保證產量穩定。

但想幫農戶增收、助力鄉村振興,僅僅從科研的角度看待問題還不夠。

金可默坦言,就算幫農戶種的再好,如果長時間賣不出去,又或者是賣的價格過低,農戶們對科技小院的信任也會大打折扣。甚至農作物產量高了,比產量低的時候給農戶帶來的煩惱更多。

科技小院亟需能爲古生村填補市場化空白的幫手,而這也正是新電商平臺拼多多最熟悉的工作。

通過培訓引導、資源傾斜等方式,拼多多可以助力農戶打開銷路。平臺上的農貨節、年貨節等促銷節日中,農產品始終是百億補貼的重點品類。以去年雙11爲例,陝西蘋果、丹東板栗等應季農產品累計銷量破百萬單,沾化冬棗、漳州葡萄柚、渤海大蝦等優質農貨銷量更是同比增長3倍以上。

此外,拼多多至今已經連續兩屆支持科技小院大賽。其中今年的“拼多多杯”第二屆科技小院大賽,彙集了來自國家部委、地方政府及全國213所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等1000餘人。大賽在讓更多農民、學生了解到科技小院項目的同時,也給了學生展示和交流的舞臺。

在今年5月舉行的2024全國科技小院大會上,中國農業大學攜手拼多多推出了“科技小院強農興農人才培養行動計劃”。

該計劃將面向全國科技小院推出三項舉措:一是面向全國高校、科研院所扶持至少10項高質量的科研項目和課題,雙方予以科研經費和技術支持;二是雙方將利用自身優勢和資源,通過開展學術沙龍、研討會、新農人培訓、電商助農等各類線下公益活動,爲科技小院的學子們搭建交流切磋平臺,相關活動每年不少於10場;三是面向全國科技小院團隊徵集產、學、研、商對接需求,推動社會資源的有效流動。通過幫助科技小院科研成果落地孵化,以及農產品精準產銷對接,進一步助力優質科技農產品形成良性的供需大循環。

“有了拼多多的助力,能讓我們開展工作的時候有更足的底氣。”金可默表示,政府和企業的資源,能用到正確的地方,就能實現槓桿效應,核心目標還是讓小農戶實現增產致富。

03

光榮在於平淡,艱鉅在於漫長

儘管有了科研技術和社會資源的加持,但振興三農依舊是一項漫長而艱鉅的事業。

《出道吧!科技小院》節目中,雲南古生村村民李叔凌晨剛收完萵筍,鬢邊的汗水還沒落,就勸起了身邊幫忙的學生:“改個行吧,不要搞農業了,幹農業太難了。”

背後原因,無論是科技小院的師生們,還是陪伴小院成長的拼多多,都熟稔於心。但也是因此,科技小院、拼多多才會持續投入資源助力三農,這些堅定投入才更難能可貴。

事實上,自2015年成立以來,拼多多一直將農業作爲全局戰略的重中之重。

近兩年,拼多多研發費用持續突破百億,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都花在了“爆改農業”上。

傳統農產品流通鏈中,農產品要經過小商販、批發市場、菜市場等多個環節,利潤大頭都被“中間商”瓜分;而拼多多首創的“農地雲拼”模式,一面通過拼購等手段聚集分散的農產品需求,一面助力農產品實現原產地直髮,減少中間流通環節、讓供需精準匹配的同時,也讓農戶的收入實現了肉眼可見的提升。

此外,拼多多還通過“農雲行動”,爲不同農產帶的新農人提供電商運營專場培訓及一對一定向指導,併爲農產帶商家對接倉儲、冷鏈等專用農貨物流體系,進一步完善供應鏈。

研學團在“十個勤天”農業公司大棚,探討農業新技術落地應用、農業農村發展等問題。

在做好全鏈路基礎設施服務的背景下,上文中提到的“打開銷路”纔有用武之地。

事實上,拼多多對新農人的培育,對農產品電商產業鏈的改造,已經有了許多成果。無論是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的參與者,還是平臺上的農產品商家,年輕化的趨勢愈發明顯。結合諸多像科技小院這樣團隊的努力,年輕人正從對農業敬而遠之,到逐漸開始擁抱和建設農業。

金可默就是受到科技小院助農精神感染的一員。早在科技小院建立之時,金可默就已經知曉,但她還是選擇了基礎科研路線,待到從美國讀完博士後回來,仍然在自己的領域研究了近三年的時間。在此期間,張福鎖教授一直在不遺餘力地宣傳科技小院的項目,正是他的堅持,打動了金可默,才讓金可默在2022年加入科技小院,深扎一線。如今回過頭來看,金可默認爲,這個決定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博士應飛宇,雖然離畢業還有不短的時間,但也有了之後會堅定從事三農相關工作的想法。

科技興農不容易,但科技小院模式已經找到了一條可以長期探索的路徑,而在這條路的盡頭,農業農村都會越來越好。

你看《出道吧!科技小院》了嗎?對於科技小院模式有什麼想說的?評論區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