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入市”,四川試出什麼?

新聞背景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是指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爲工業、商業等經營性用途,並經依法登記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即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通過出讓、出租等方式,實現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對激活農村土地資源要素、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冬日週末,陽光明媚,遂寧市船山區河沙鎮鳳凰村“半隱山舍”民宿,村民吳林珍正忙着清潔客房,“這裡以前是村集體所有的閒置房,現在打造成民宿,我們在家門口就能上班,還能拿分紅,很安逸。”

這離不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推進。作爲土地制度改革,推動城鄉土地“同權同價”,農村集體土地更有“含金量”。2023年3月,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啓動,四川19個縣(市、區)進入試點名單,擔任這項工作的“探路先鋒”。目前,試點已近尾聲,近2年來,四川各試點地區合計完成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94宗、面積1040畝、成交金額6.27億元。

試點試出了什麼?帶來了怎樣的影響?近日,記者前往部分試點地區探訪。

從一個項目落地看成效

鄉村落地加工項目,延長產業鏈

一年間,在遂寧市船山區永興鎮聯盟村,現代化的倉儲庫、廠房主體正逐棟建成封頂。“這是一座承載着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夢工廠。”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胡青青充滿期待。

這是川渝(遂寧)新質農林產業融合示範園項目,鄰近高速公路出口,開車到遂寧主城區只要10多分鐘,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然而,項目落地之前,這裡還是一座廢棄多年的鞭炮廠。此前,企業因經營問題撤資搬離,按照租地協議,相關資產由村集體收回管理。

“一方面,閒置的鞭炮廠佔據優越的位置“睡覺”;另一方面,一些有助於鄉村發展的項目‘無處落腳’。”遂寧市船山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船山區以種植白芷等聞名,但急需落地農產品加工項目,延長產業鏈。藉着入選試點的契機,船山區開始探索“同權同價、流轉順暢、收益共享”的入市路徑。經村民代表大會同意,該地塊通過“農地入市”的方式,被四川天穗農業集團有限公司以292萬餘元競得,取得方式爲租賃,租期10年,規劃用途爲物流倉儲用地和工業用地,將着力打造集農業產業、農林產品加工、展覽展示、農業服務等於一體的功能拓展型產業融合示範園,招引優質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入駐。

“對於我們來說,項目具有里程碑意義,將有力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爲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船山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建成後,可入駐80餘家各類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未來將成爲遂寧及周邊地區體量最大、功能最齊全的農林產品精深加工園區,有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帶動周邊羣衆增收致富。

這一試點,對於項目所在地的村莊同樣意義重大。“我們村種白芷,目前主要進行切片、烘乾等初加工,未來精深加工廠建成後,將進一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增加村民的就業機會。”胡青青表示。

對於企業而言,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具有較強吸引力。在一些區位、資源較好的鄉鎮,對“農地入市”感興趣的企業不在少數,尤其是依賴農村生產資源的小微企業。一家參與“農地入市”的企業負責人表示,“農地入市”給想在鄉村“紮根”的企業提供了穩定的發展預期。

近兩年來,全省試點地區積極參與、穩妥推進,形成超90個案例。從各地的試點實踐來看,“農地入市”試點進一步盤活農村低效閒置資產,增強農村產業用地保障能力,對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從一次拍賣成交看路徑

前期準備大半年,解決四大核心問題

“從形成入市動議到最終拍賣成交,也就1個多月。”回想起德陽什邡市首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情景,什邡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利用股股長袁忠劍記憶猶新。

去年底,這處位於鎣華鎮石門村、佔地近20畝的存量集體建設用地,以220餘萬元的價格,由一家山泉水公司競得50年使用權,比起拍價高出近40萬元。

拍賣落錘看似很簡單,背後卻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前期準備工作持續了大半年,重點解決四大核心問題——哪些地入市?誰來入市?怎麼入市?怎麼分錢?”什邡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說。

哪些地入市?什邡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等進行全面清查,共計梳理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640餘宗、7600餘畝。“考慮到規劃佈局、產業准入、環保要求以及羣衆入市意願等情況,我們選取鎣華鎮石門村的這宗存量集體建設用地作爲首批入市地塊。”袁忠劍說。

誰來入市?什邡根據鎮、村、組三類集體經濟組織的不同形態和發育程度,建立“自主入市、委託入市、合作入市”三種實現形式。“石門村的‘農地入市’就是授權委託石門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石門村黨支部書記王國峰說。

怎麼入市?什邡探索建立起統一的交易平臺、地價體系、交易規則、登記管理等。“比如登記管理方面,落實使用權的抵押權能與國有土地同等待遇,市內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該業務全覆蓋;服務監管方面,明確‘申請、審批、交易、頒證’全程服務60日辦結。”袁忠劍說。

怎麼分錢是“農地入市”的焦點之一。爲此,什邡制定入市收益分配指導意見予以明確。石門村“農地入市”獲得的220餘萬元出讓金,除掉20%的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剩餘170多萬元都是土地入市淨收益。“淨收益部分,村集體經濟組織將12%用於壯大集體經濟,村小組農民集體留存20%用作公益金及公積金,剩餘68%分配給集體內部成員。”王國峰說。

記者注意到,各試點地區都根據本地情況制定了相應交易規則和程序,規範入市流程。比如瀘州市古藺縣梳理形成“十步入市”程序,確保農民集體看得懂、入市主體易操作、交易平臺能執行,曾入選全國入市程序規範順暢類典型示範案例。

在省級層面,今年3月,四川首次制定統一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辦法,爲入市提供一本“操作指南”,規範入市準備、入市交易、交易後續(合同、登記及監管)、收益分配等4個環節的12個關鍵程序。

“交易辦法明確和細化了交易方式、交易申請、交易公告、競買申請、交易實施等有關事項,進一步指導全省依法規範有序實施,提高入市交易效率,維護交易各方合法權益。”自然資源廳利用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從兩項方式創新看探索

政策集成,把“沉睡”土地用起來

近日,自然資源部公佈2024年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典型示範案例,44個試點地區入選。其中,瀘州市瀘縣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入選組合供應類典型示範案例。

過去,多爲單一土地、森林等資源的出讓方式,試點期間,瀘縣探索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和集體林地經營權“打包”,通過入市的方式進行資源組合供應,滿足不同市場主體需求。

此次瀘縣“打包”出讓的資源位於石橋鎮農豐村。該村林地資源豐富,但未得到有效利用,此外還有一處佔地約12畝、“沉睡”10餘年的廠房。

如何喚醒“沉睡”的資源?瀘縣全盤統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低效用地再開發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三項試點工作,發揮政策集成效應,形成“土地使用權+林權”組合供應資源包。

通過入市交易,農豐村低效土地和林地得到盤活利用。“林地將用於種植竹子,建設用地將成爲竹木、竹筍加工基地。”瀘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說,組合供應爲集體經濟組織帶來85萬元收益;項目建成達產後,將帶動周邊居民300餘人靈活就業,預計幫助務工人員人均年增收1萬餘元。

“農地入市”政策性強、準備事項多、程序較複雜,入市審覈涉及部門較多。聚焦提升入市交易效率,攀枝花市鹽邊縣探索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數據庫,提供“審、供、用、補、查”等全生命週期專業信息化服務,實現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線上一站式辦理。相關管理平臺於近期上線投入使用。

“平臺聯通自然資源和規劃、農業農村等13個部門,打通村集體經濟組織、鄉鎮、縣級部門線上審覈路徑。”鹽邊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說,集體經濟組織只需提交一次入市申請,便能在平臺上完成所有審覈步驟。

打開該管理平臺頁面,鹽邊縣範圍內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基礎信息、權屬狀況、開發利用情況等數據一覽無餘,形成覆蓋全域的數字化地圖。

“管理平臺實現入市流程‘一圖監管’。”鹽邊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管理平臺對合同約定的事項自動納入監管清單,對土地開發利用、合同條款履行、收益分配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控,防範產業不落地、土地閒置、違規用地等風險出現。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若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