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議會選舉、美國大選 恐成中歐關係「不穩定」因素

美國總統拜登(左)2024年底將與前總統川普(右)再次決戰,競選美國總統大位(資料照/美聯社)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當地時間5日抵達法國,展開國事訪問。 (摘自新華網)

中歐關係尋求更緊密發展之際,今年歐洲議會選舉與美國大學結果卻可能成爲中歐關係「不穩定因素」。大陸國關學者分析,倘若川普「捲土重來」很可能加深歐洲對美國的疑慮,更加強調獨立自主,尋求與中國更多合作。而雖然極右力量在上升,但預料6月歐洲議會選舉,應不至於對中歐關造成太多衝擊。

澎湃新聞報導,復旦大學中歐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簡軍波認爲,6月歐洲議會選舉將可能改變議會黨團構成,極右翼成員會增多,這會改變歐洲議會的意識形態力量分配。此外,歐盟委員會和理事會也會在年內隨之進行改選。歐洲議會作爲歐盟內民主直選機構,中方應從底線思維出發,做好一個更加對華不友好的歐洲議會產生可能性。

不過,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歐洲國際關係室主任趙晨稱,就目前民調來看,歐洲議會選舉中的極右力量在上升,但這不會衝擊到「中左+中右」傳統建制派佔主流的整體格局,這或會使歐洲的決策變得更復雜,但對於中歐關係不會產生太大的決定性衝擊。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建議,從穩定雙邊關係的角度出發,中歐應當在政治變化發生前進一步提升戰略和政治互信,並且通過機制化、法治化的方式將共識穩固下來。同時,透過務實合作呈現出更多順應民意、惠及民生的成果,讓穩固和發展中歐關係成爲超越歐方黨派利益的社會共識。

談及美國大選,簡軍波分析,如果美國新當選總統採取對歐不利政策,歐盟可能會尋求和中國更多合作以抵銷(hedging)美國對歐洲的不利影響。不過,在美國對歐壓力達到歐洲無法承受情況下,歐洲會追隨美國採取與之類似的對華政策。這意味着,歐盟在相對寬鬆的跨大西洋關係或美國對歐政策嚴重不利情況下,會繼續維持對華相對友好。

崔洪建提醒,11月的美國大選結果不僅可能改變拜登政府時期的美歐關係,還有可能和歐洲內部民粹和極右翼勢力上升形成共振,挑戰歐洲主流政治的價值觀和政策底線。當前歐洲輿論已經傾向於將美國共和黨內的反建制派定義爲「孤立主義」,如果後者上臺執政,無疑將加深歐洲對美國盟友的疑慮,轉而尋求更可靠的夥伴關係。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稱,年底的美國大選以及川普「迴歸」的可能性,讓歐洲人有所顧忌,這也是歐方希望與中國至少維持關係穩定的主要原因之一。實際上,美國大選對中歐之間的合作起到一定促進作用,而中方也應藉助此次大選的契機積極做好歐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