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G7「對中立場」分歧!美主導地位結束 與盟友緊張關係發酵
▲七大工業國(G7)高峰會11至13日在英國登場。(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七大工業國集團(G7)高峰會13日正式落幕,《彭博社》分析,雖然各國領袖試圖重新連結彼此,但在中國、新冠病毒與氣候變遷等議題方面,實際上卻存在分歧與矛盾;美國主導決策和議程設定、由他國順從的日子已經結束,與盟友之間的緊張關係仍在臺面下發酵。
報導指出,本屆G7將成爲後疫情時代的國際會議藍圖,但「美國尚未完全迴歸,歐洲沒有那麼團結,脫歐也仍未結束」,且氛圍非常特殊,「大家都需要證明某些事情」。
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和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針對脫歐和北愛爾蘭議題發生激烈口水戰;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坦言,一位新的美國總統「不代表世界不再出現問題」;義大利總理德拉吉(Mario Draghi)表示,會議整體感覺非常積極卻很現實,而且主題是「G7應對中國和其他獨裁國家採取什麼態度」。
美國總統拜登試圖重建盟友關係,展現美國真的「回來了」,雖然他比前任者川普更受歡迎,但美國的主導地位不再,如今各國決策關鍵問題時,地位更加平等。
▲外媒指出,G7領導人在「反中」議題上的分歧雖然細微卻十分明顯。(圖/路透社)
《彭博社》也提到,各國在「反中」議題上的分歧雖然細微卻十分明顯。舉例來說,儘管會後公報提及啓動疫源調查,但一些歐洲領導人一方面同意支持調查,另一方面公開表示不相信實驗室外泄事故理論。
另外,各國對於如何應對中國日益成長的經濟實力以及無視國際批評的行爲,難以站在統一戰線。一名G7官員透露,義大利、德國等歐洲國家認爲,他們被美國推向反中立場;各國在指責北京時仍有猶豫,導致最後結論不像是美國起初試圖傳達的那樣強烈。
報導指出,歐洲重視龐大經濟利益,也因此成爲美中之間的「夾心餅乾」;由於新冠疫情影響,中國經濟如今被認爲將比過去預期的更早超越美國,這也解釋了歐洲在反中議題上態度謹慎的原因。
梅克爾本次最後一次出席G7,在9月大選後就將卸任,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將成爲G7最資深領袖。馬克宏試圖尋求中間立場,他一方面溫暖摟抱拜登,稱北京「經濟對手」,但另一方面也說,法國想要找到與中國合作的方法,G7不應該成爲反中俱樂部。
Spotify|KKBOX|SoundOn|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