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P患者無藥可用成臨牀難題,專家:罕見病藥物研發需政府撬動
腹膜假性黏液瘤也叫PMP,是一種極爲罕見的惡性腫瘤,發病後腹腔內會被大量漿凍樣黏液腹水填充,患者的肚子會不斷脹大,主要侵佔腹腔內各種器官,活動越發困難,並且無法進食,目前,患者只能通過手術清除黏液來緩解病情。
生命無限“戰瘤聖鬥士”
“我是一名腹膜假性黏液瘤的‘戰瘤聖鬥士’,網名‘生命無限’。在這漫長而艱難的抗瘤路上,我已與病魔鬥爭了十餘載。我見證了病友羣裡很多熟悉的頭像不再閃動,越來越多陌生的名字不斷涌入,悲喜交加,感嘆醫生的仁心仁術,更期盼治療藥物的橫空出世。”在2024罕見病合作交流會上,PMP患者代表徐友芳向人們介紹了她的戰瘤經歷。
2013年9月,徐友芳因盆腔腫物在安徽當地醫院做子宮雙附件、大網膜、右半結腸切除手術。但是到了2015年病情復發,不明原因的腹腔腫物出現,使她活動不便,之後問題越發嚴重,徐友芳到處尋醫求診,卻仍不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
無奈下,她北上求醫,在經歷了科學院腫瘤、北京腫瘤、航天中心、301等衆多醫院的醫生求診後,徐友芳最終被確診爲腹膜假性黏液瘤。
“知道自己是什麼病了,但是被告知沒有任何治療藥物的方案,只能手術。2017年7月手術後,我的肚子彷彿被安上了一個拉鍊,時不時就要被打開,清除出大量的黏液和被侵蝕的器官。”徐友芳表示,2021年,她又因腸瘻伴腹感染第二次手術,雖然不停地進行手術,但是腫瘤的增長速度還是超乎其想象,在手術結束的幾個月之後她又開始吃不進東西,手術創口往外淌黏液,2022年、2024年,她又相繼做了第四次、第五次手術,清除黏液,直至今日,她仍要隨時關注腹腔壁被侵蝕。
十年來,徐友芳見證了PMP病友會這個大家庭的堅忍與通解,同時也見證了太多折戟沉沙和天人永隔。PMP患者羣體渴望能有更多人關注到PMP,助力PMP研究,因爲藥物研發的每一步進展都是患者生的希望。畢竟,手術只是權宜之計,破解病因,找到抑制疾病的藥物纔是王道。
無藥可用成臨牀治療難題
“我們科室每年收治將近200例PMP患者,目前的主要治療方式是通過腫瘤細胞減滅術加上腹腔化療,但這種疾病的特點是90%以上來源於闌尾的黏液性腫瘤,突破漿膜之後會出現整個腹盆腔的膠凍狀黏液,整個腹盆腔的分佈會出現持續性的腹脹、進行性腸梗阻,導致患者消瘦,無法正常飲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腹膜腫瘤外科負責人安松林指出,患者手術後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有效藥物,目前只能是參照腸癌化療藥物進行輔助治療。
由於治療腸癌的常見藥物對腹膜假性黏液瘤治療效果非常有限,所以PMP患者接受了創傷非常大的手術後,術後恢復2-3年,有相當一部分比例患者會復發。復發後,仍然是出現這種頑固的黏液狀腹水,或者是形成黏液性腫瘤。黏液性腫瘤形成後,很多會附着在器官表面,從上腹部的肝臟、脾臟,中間的障道以及到盆腔的腹膜,這些黏液性腫瘤和整個臟器形成致命性粘連,甚至浸潤性生長,導致患者無法進行進一步治療。安松林表示,作爲外科醫生,他特別渴望有行之有效的藥物。
“從2018年開始我們就在想辦法找一些藥物,能夠溶解這些黏液。另外,這種腫瘤非常特殊,腫瘤細胞分泌黏液,把腫瘤細胞包裹起來,形成天然屏障,導致化療藥物無法穿越屏障殺滅細胞,我們在想有沒有這樣的藥物能夠把腫瘤周邊的屏障破壞掉,從而殺滅腫瘤細胞。”深圳灣實驗室顯微成像與藥物開發交叉研究組負責人孫正龍表示,由於PMP是罕見病,研究初期,他們幾乎沒有任何科研經費支持,直至2022年,他們發現了一些非常有效的,能夠把黏液溶解的蛋白類藥物。
當時因爲受到患者組織、科研單位的關注,孫正龍的項目接收到一些支持。在這些支持下,目前整個研究進展相對順利。在體外、在大鼠、小鼠身上做實驗都能夠很好地溶解黏液,而且沒有表現出非常強的毒性。據悉,該研究在深圳灣實驗室顏寧院士的支持下,相關藥物現在正在做臨牀前測試,希望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能夠進行R&D申報,希望能夠儘快用到患者身上。
罕見病藥物研發需要政府的撬動
清華大學藥學研究員、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創新藥物研究與評價重點實驗室主任楊悅認爲,藥物研發最起點的是找患者,找到患者後必須結合臨牀,再經歷後續漫長的研發過程,進行臨牀試驗,並通過最後的審批。
“目前,藥物研究尚處於非常早期的動物實驗階段。如果這個過程患者非常少,研究就會非常漫長,投入也會非常大。”楊悅指出,藥物研發需要錢,而企業需要看到市場預期。
面對罕見病患者人數少的客觀事實,楊悅認爲,政府需要制定相關政策,讓企業有良好的預期。“有一些政策已經出來了,現在還有《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正在修訂中,這裡面會引入罕見病的獨佔期,這個獨佔期目前徵求意見稿裡寫的是7年獨佔期,會給罕見病產業或者研發非常好的激勵。”
楊悅表示,政府投入只是一個撬動,會引發投資和產業界的大量投入,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企業如果投入且最後上市了,它獲得的未必是市場回報,也可能是聲譽價值,政府要給企業參與的機會。
藥物研發方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學表示,現在國家特別重視基因治療,在很多省份甚至連三線城市都佈局了CET研發,可以將罕見病治療和這個大趨勢結合起來。“罕見病太多了,我們得想辦法讓學界、讓專家們知道哪個病應該優先做。這靠病友組織單方面是做不到的,我們需要更多的數據,表明相關的疾病負擔,這樣才能將PMP列到優先病種中”。
新京報記者 張兆慧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