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女性如廁難題,小細節見大文明

原標題:破解女性如廁難題,小細節見大文明

葉金福

一場電影結束,數十名觀衆魚貫而出,不少人直奔同一目的地——衛生間。很快,女廁門口就排起了長龍,每過一兩分鐘,隊伍才緩緩向前移動一下。這是記者近日在北京市朝陽區某商場電影院公共廁所外看到的一幕。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旁邊的男廁“隨來隨進”。(見3月22日《法治日報》)

公共場所女性“如廁難”,早已不是新鮮話題。究其原因,生理差異決定了女性如廁時間更長,當面臨孕期、生理期等特殊情況,女性對廁所的使用需求又會進一步提升。而當下,很多公共場所的公廁是按照男女1:1的比例設置廁位,也就導致“男廁冷清清,女廁排長隊”的景象時常上演,這給女性出行帶來很大不便,也拉低了公共場所的服務水準。

其實,住建部2016年發佈的《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就曾規定,女性廁位與男性廁位的比例爲3:2,人流量較大地區爲2:1。一些地區也陸續出臺地方標準,比如上海市2017年9月發佈的《公共廁所規劃和設計標準》規定,時段性客流特徵明顯、負荷大的公廁,男女廁位比例宜爲1:2.5,或宜設無性別廁間。但現實中,部分公共場所尚未落實相關規定,或因成本和空間規劃等因素的限制而在執行中打折扣。

破解公共場所女性“如廁難”,還需從多個層面出實招。一方面,應增強相關標準的強制力和約束力,各地要督促既有公共場所優化男女廁位比例,推動新建公共場所在規劃時將相關問題納入考慮。另一方面,若暫時不具備改造條件,不妨將使用率較低的男廁改造成無性別公廁或女廁。在這方面,目前已有一些城市作出了嘗試,比如,深圳在部分公園男女廁位實現1:2的基礎上,又在男女廁所之間增設了兩道帶鎖的推拉潮汐門,當鎖住男廁一側的潮汐門時,廁間就會調整爲女士專用。此類創新做法,無疑值得更多城市“抄作業”。

破解女性“如廁難”也是一道民生考題,這道題答得如何,考驗着城市治理的智慧。各地各部門應當動腦筋、想辦法,讓更多女性遠離“如廁難”的尷尬。未來,我們也樂見更多民生需求得到重視和滿足,讓城市更有人情味兒。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