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燈影織星夢
2月12日,正月十五元宵節。暮色四合時,南京秦淮河畔再一次迎來逛燈會、看燈綵的客流高峰。隨着倒計時響起,夫子廟、白鷺洲、老門東等5個展區352組燈綵同時被點亮,秦淮燈會閃亮登場,如同繁星點點,將古老的秦淮河裝點得如銀河墜落,人們高舉手機記錄這精彩瞬間。
秦淮燈會歷史悠久,自1986年至今,已連續舉辦39屆,吸引遊客近1.8億人次,是全國持續時間最長、參與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民俗燈會。
“去年,秦淮燈會作爲申報項目之一,爲‘春節’申遺提供了重要支撐,也爲今年的燈會活動吸引了更多關注。”南京秦淮燈綵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顏清說,今年燈綵數量較去年增長了10%,展示技術更先進、製作材料更多元,通過全息影像、無人機、聲光電等多種現代科技元素,更好地展現了南京厚重的人文歷史。
明朝古畫《上元燈綵圖》描繪了元宵節期間市民逛燈會、點花燈、賞花燈的熱鬧場景,熙熙攘攘的街市上,張掛着造型迥異、栩栩如生的各式燈綵。走進南京白鷺洲公園《上元燈綵圖》藝術展展區,彷彿跨越時空,置身於600多年前的絢麗世界。
今年秦淮燈會以《上元燈綵圖》爲創作主題,復刻了畫中所示偷吞龍珠躍龍門的鰲魚燈,還原了巨鰲揹負海外仙山的《鰲山國泰》燈組,在科技元素的加持下,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從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到歐洲、北美等地主題燈會,秦淮燈會每年都會走出國門,向全世界展示秦淮燈綵的魅力。”顏清有個夢想,要讓古老而年輕的秦淮燈會跨越山海,在世界各地綻放更加奪目的華彩,成爲中華文明連接世界、傳遞友誼的“文化使者”。
南京有句俗語:不到夫子廟等於沒過年,到了不買盞燈等於沒過好年。“這頂狀元花燈真漂亮!還很有寓意,倆孩子每人來一個。”來自安徽的遊客王濤買下了象徵考試取得優異成績的“狀元花燈”,輕輕戴在了孩子頭上。
狀元花燈設計者許詣是位“80後”,她在花燈造型設計和創意上下了很大功夫。“這次設計了3款小蛇創意燈和1款狀元花燈,加班趕做了400件,一到集市便被搶購一空。”許詣說,每年製作花燈前,她都會在社交平臺上與人交流找靈感,初稿樣品出來後,也會第一時間放到網絡平臺上,聽取大家的意見,進一步修改完善。
“爆款不斷涌現,得益於交流碰撞出的創新火花。”許詣翻開記事本,最顯眼的地方用紅筆勾勒出兩件事:“推動燈綵技藝進社區、學校,開設燈綵設計製作課程,讓更多年輕人喜歡上它;適應時代的發展和審美的變化,運用現代元素表現時代發展變遷。”
許詣攤位旁是“60後”鄭峰的作品展示區,出生於燈綵世家的他,從8歲起就幫母親剪荷花頭。幾十年來,累計製作各類花燈超過10萬盞,他也成爲秦淮燈會的“常青樹”。
“家裡四代人做燈綵,手藝到我這一代不能斷,打好基本功之後,還要努力追求創新,適應市場需求。”鄭峰覺得“90後”“00後”對傳統燈綵的興趣逐漸減弱,他們更喜歡快節奏、酷元素。展臺上,鄭峰創作的蛇形花燈最受年輕顧客歡迎,它們一個個身形流暢,蛇頭大而圓潤,眼睛富有層次,還融入了“如意”“有福”元素。
“隨着年齡增長,我思考的不再是每年製作和銷售多少花燈,而是怎樣把秦淮燈綵這項非遺技藝更好地交到年輕人的手上並傳承下去。”鄭峰說,不僅要對熱愛秦淮燈綵非遺技藝製作的年輕人傾囊相授,還希望能在南京市中小學課堂裡開設非遺課程,讓更多中小學生了解、學習和練習秦淮燈綵的製作工藝。
穿行十里流彩,槳聲燈影交織,彷彿在訴說着金陵古城的千年風韻。夜色漸深,回望秦淮河畔,花燈依舊璀璨,它們不僅照亮了古城的夜空,也照亮了人們心中的希望與夢想。 (作者:蔣 波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