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美術拔尖人才怎樣“冒”出來

林 藍

“江山代有才人出”。新時代美術不僅呈現出多元創作生態,更彰顯出一股青春鬱勃的創新創造活力。

猶記得去年夏天,廣東廣州時隔35年再次承辦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國畫作品展。總建築面積近8萬平方米的廣州美術館展出了近700件中國畫優選力作,開幕式上央視頻在線直播1.5小時吸引約300萬觀衆線上觀看,50多天展期內迎來數十萬人實地觀展,再次掀動城中藝文熱潮,真是一場“熱辣滾燙”的中國美術“奧林匹克”。引人關注的是,第十四屆全國美展金獎獲得者主體是80後。我們還看到,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型美術創作工程中,不少創作者爲80後、90後;《哪吒之魔童鬧海》空前火爆、《黑神話:悟空》席捲全球,更展現了當代中國青年設計師的巨大能量。可以說,無論是在美術創作中,在中國現代美術理論建構中,還是在城鄉設計實踐天地裡,青年美術人才均顯現出強大的實力,甚至成爲主力。

在美育普及化、高等美術院校擴招的情形下,更快更好地發掘、培養“種子選手”,形成“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生動局面,需要全方位、整體性激發青年美術創作人才、理論研究人才的潛能。而以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爲核心的“三新”經濟的發展,要求設計有效鏈接需求側與供給側,對專業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提出新需求、高要求。同時,隨着“國風”“國潮”的興起,傳統手工藝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亦亟須批量優秀青年工藝美術人才。

早在2013年,中國國家畫院、廣州畫院和廣州美術學院便聯手創立“廣州國家青苗畫家培育計劃”,以“發現和培育中國未來一流美術人才”爲宗旨,在業界專家、地方相關主管部門、民間資本和新聞媒體的支持下,10多年間培育青年畫家400餘人,成爲廣東美術知名品牌。“青苗”作品在第十四屆全國美展中共入選93件,其中9件爲進京作品,創作成果喜人。由此,我想,是否有可能將“青苗計劃”模式升級擴版,有組織、全方位地打造國家級青年美術拔尖人才培養平臺?這也是我今年重點關注的課題,希望完善中國美術中堅力量的體系化建設。正如在中國文聯指導下,中國美協實施了“新時代青年美術人才培養計劃”,發掘、匯聚繪畫、陶瓷、動畫、兒童圖畫書創作等方向的優秀青年美術人才各百名並分別成項,聘請全國名師名家擔任導師,通過集中授課、考察研學、創作實踐、成果展示等方式,打造高端青年美術人才學習交流平臺,持續培養一大批有理想有擔當、文化素養深厚、創作能力出衆的青年美術“尖兵”骨幹。同時,我認爲還可通過多方聯動打造地方性青年美術拔尖人才培養平臺。如中國國家畫院和各省市畫院之間,各省市文藝機構、宣傳部門和地方高等院校之間,持續開展縱向與橫向合作的青年美術拔尖人才遴選、培養工作,進一步夯實人才厚度。

青年是事業的未來,人才是文藝事業的“第一資源”。在建設文化強國的新徵程上,中國文藝事業的蓬勃發展需大批勇於創新的“第一資源”,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青年美術拔尖人才培養體系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作者爲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02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