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燃料電池車難破局 海馬汽車扣非淨利七連虧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張望 深圳報道

海馬汽車(000572.SZ)的產銷量大幅下滑。

根據最新披露的產品產銷數據快報,今年前兩個月,海馬汽車SUV生產量爲27臺,同比下降99.39%;MPV生產量爲182臺,同比下降81.12%。同期,SUV銷售量爲1047臺,同比下降73.62%;MPV銷售量爲267 臺,同比下降79.59%。

“主要是國內市場銷量不行,出口方面還在開拓新市場。”海馬汽車相關人士如此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產銷量下滑原因。

氫燃料電池汽車上規模難

SUV和MPV產銷量同步滑坡的海馬汽車,正在推出新產品氫燃料電池汽車。

“在海南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小批量示範運營,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又分爲兩批,第一階段的第一批已經小批量運營,第二批正在試驗。”前述海馬汽車相關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要完成兩個階段後,纔算正式的小批量示範運營。”

根據披露資料,近年來,海馬汽車致力打造海南自貿港全產業鏈零碳排放汽車生態體,集綠電及谷電充電、制氫、加氫等於一體,迭代推進氫能汽車研發與產業化。

標誌性的進展是,2023年3月,海馬汽車與豐田汽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啓動在氫燃料電池汽車研發與產業化領域開展戰略合作。

按照協議內容,海馬汽車與豐田汽車將海南島整體作爲一個大型體驗測試場,在海馬汽車第三代氫燃料電池汽車上搭載運用包括日本豐田第二代Mirai電堆在內的成熟部件及系統,完成整車適應性開發,並結合海馬汽車自建的氫能供應體系及出行網絡實施測試。

雙方的目標是,爭取於2023年投入小批量(200臺)開展示範運營,並於2025年規劃2000臺運營規模。

但計劃並未趕上變化。

直至2023年12月12日,海馬汽車獲得氫燃料電池乘用車生產資質;同年12月26日,海馬7X-H產品通過工信部公告認證。

“(氫燃料電池汽車)目前只有幾臺。”上述海馬汽車相關人士說。

不過,搭載豐田氫燃料電堆系統的海馬7X-H氫燃料電池汽車,宣稱續駛里程達到800公里,可滿足公務用車、租賃用車和共享出行等多場景綠色出行需求。

“示範運營的氫燃料電池汽車是乘用車,目前是自用。”上述海馬汽車相關人士稱,“現在算是測試階段,還沒到生產階段。”

上述海馬汽車相關人士同時表示,由於現在加氫站很少,加上氫燃料電池成本比較大,氫燃料電池汽車要上規模很難。

“現在一臺商用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售價150萬元左右,乘用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售價少一點,但也要大幾十萬元,沒有競爭力。”上述海馬汽車相關人士認爲。

扣非後淨利連虧7年

氫燃料電池汽車短期難以破局,海馬汽車有些進退兩難。

“氫燃料電池汽車投入很大,就是平時一款車,研發投入也是好幾個億。”前述海馬汽車相關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而海馬汽車正處於持續虧損當中,轉型發展明顯缺乏業績支撐。

繼2022年虧損15.74億元之後,海馬汽車預計2023年續虧1.6億元至2.4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7年以來,海馬汽車一直處於大虧小賺的循環之中,其中2017年、2018年、2020年和2022年,分別虧損9.94億元、16.37億元、13.35億元、15.74億元,但業績爲正的2019年和2021年,只分別實現淨利潤8519.62萬元與1.12億元。

尤其是扣非後淨利潤,自2017年至2022年,海馬汽車一直不斷虧損,此6年累計虧損高達70.15億元,而2023年還預計扣非後淨利潤虧損2.7億元至3.6億元。

“公司缺錢,再融資也在考慮之中。”上述海馬汽車相關人士透露。

此前,海馬汽車亦在互動平臺表示,在氫燃料電池汽車、B端賽道產品等創新與轉型工作方面,公司將利用自身資源,積極開展對外合作。

“2024年是公司經營轉型的關鍵一年,公司將在氫燃料電池汽車示範運營推廣、海外市場開拓、B端產品研發及賽道開拓以及低效無效資產減負瘦身等多方面持續開展相關工作。”海馬汽車公開表示。

在之前的業績說明會上,海馬汽車還稱,在氫能汽車發展方面,公司規劃在海南打造全產業鏈零碳排放汽車生態體,上游打造集綠電及谷電充電換電、綠電及谷電制氫加氫、綠電及谷電儲能儲氫調峰等於一體;中游持續研發氫能汽車產品;下游投入純電汽車和氫能汽車,探索自貿港綠色出行市場。

“目前,公司在海南的廠區有一個光伏發電、電解水制氫的小型加氫站,只能供我們自己用。”上述海馬汽車相關人士表示,“公司在燃油車、電動車和氫能車三個方面都有佈局,發展重點分階段,現在的重點是燃油車跟電動車,未來有可能是氫能車。”

而在2023年,海馬汽車的SUV產銷量,分別爲25101臺和22772臺,分別同比增長21.33%與10.35%;MPV的產銷量,分別爲5270臺和5088臺,分別同比增長86.28%與37.51%。

“現在燃油車賣得比較好,電動車銷售情況不是太好。”上述海馬汽車相關人士指出,“電動車成本比較高,性價比不高,未來要看研發部門和生產部門對此有什麼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