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小子”比亞迪助力!“中國汽車第一城”易主幾無懸念

2024.11.30

本文字數:4559,閱讀時長大約7.5分鐘

導讀:汽車城市大洗牌,新晉“中國汽車第一城”提前揭曉?

作者 |第一財經 秦新安

說起中國汽車城市,燃油車時代人們耳熟能詳的是上海、廣州、長春等。在新能源汽車初起階段,傳統汽車名城憑藉燃油車“長尾”依然穩居前列,西安、深圳等也開始嶄露頭角。

時間來到2023年,新能源汽車市場佔有率達到31.6%的新高,把燃油車產量爲0的深圳,推到了全國城市汽車產量前五名的位置;長沙、合肥、常州等城市也快速成長。

2023年,全國城市汽車產量前五名分別爲:廣州(317.92萬輛)、重慶(231.79萬輛)、上海(215.61萬輛)、深圳(178.6萬輛)、長春(155.8萬輛)。其中,廣州已是連續5年全國第一。

進入2024年,燃油車逐漸衰落、新能源快速增長的態勢依然持續,城市汽車產量排名也悄然發生變化。其中,在產量冠軍的爭奪上,前三季度數據顯示,深圳已經實現對重慶、廣州的反超,躍居全國第一。

而根據深圳官方最新公佈的預測數據,結合其他汽車大市目前發展速度,幾乎可以提前確定,今年的汽車產量冠軍將花落深圳。深圳不僅將成爲“中國新能源汽車第一城”,也將成爲新的“中國汽車第一城”。

與此同時,一批重手押注新能源賽道的新汽車城市集體崛起。以燃油車爲主的傳統汽車城市陣營,則在市場劇變的衝擊下撕裂分化,有的掙扎沉淪,也有的蝶變升級。整個中國汽車城市的競爭格局,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大洗牌。

“中國汽車第一城”將易主?

昨天(11月29日),深圳市政府新聞辦召開2024深圳全球招商大會新聞發佈會。會上最大的新聞不是深圳即將召開全球招商大會的消息,而是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市新能源汽車產業辦公室主任黃鳴透露的一個數據。

黃鳴向現場和線上參會的新聞媒體宣佈,預計今年深圳市新能源汽車產量有望超過280萬輛,繼續保持全國領先。這雖然只是一個預測數據,但因出自政府主管部門主要官員之口,其可信度毋庸置疑。

這一數字,放在全國汽車製造大市的競爭格局下,將處於怎樣的位置?

目前,其他汽車大市並未發佈年產量預測數據。第一財經記者查詢國家統計局、各地統計局及官方媒體公佈的整車生產數據發現,去年汽車產量前二的城市廣州、重慶,今年1-10月的汽車產量分別爲199.68萬輛、195.88萬輛,同比增速分別爲-22.3%、6.1%。

去年第四名的深圳,沒有直接公佈今年前10個月汽車產量。據《深圳特區報》10月29日報道,前三季度深圳的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48.1%。去年同期深圳新能源汽車產量爲123.5萬輛,由此可推算出,今年前三季度,深圳的新能源汽車產量爲182.9萬輛,已接近廣州、重慶前10個月的燃油+新能源汽車產量。

去年第五名的長春,今年前10個月的產量爲122.9萬輛。從廣州、重慶今年前10個月的產量和增速來看,正常情況下,也很難用剩下2個月時間達到深圳預計的280萬輛產量。

此外,產量規模更小的合肥、西安、武漢、蕪湖、北京等主要汽車產地,暫時更不足以競爭“中國汽車第一城”之位。

由上可知,雖然2024年還有1個多月纔會結束,但今年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第一城”及“中國汽車第一城”之爭,實際上已基本沒了懸念。不出意外的話,深圳將史無前例地拿下“雙料冠軍”,而此前連續5年蟬聯“中國汽車第一城”的廣州,將與重慶爲第二把交椅展開激烈爭奪。

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地

許多人並不知道,僅僅二十多年之前,深圳的汽車工業還是一張白紙。如今,深圳即將蝶變爲“中國汽車第一城”,堪稱這座城市締造的又一奇蹟。

在此過程中的貢獻,比亞迪不得不提。

11月18日,比亞迪成立30週年暨第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發佈會,在位於深汕特別合作區的比亞迪小漠工業園舉辦。比亞迪成爲全球首家達成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的車企。

2003年,比亞迪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通過收購西安秦川汽車,踏上了逐夢汽車之路。這也是深圳汽車工業的起點。

汽車業界有一個共識,就是傳統燃油車技術已接近極限,中國企業已沒有後來居上的機會。而在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領域,20年前還相當於一片無人區,這可能是中國車企唯一的突圍方向。懷揣造車夢的王傳福和深圳市一拍即合,攜手開始了十年磨一劍的創業。

2008年,比亞迪發佈全球首款量產的插電式混動汽車F3DM,正式走上新能源之路。2015年,比亞迪超過特斯拉和日產,成爲全球銷量最大的電動汽車製造商。2021年,比亞迪成爲國內首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超過100萬輛的企業。2023年4月,比亞迪在全球率先宣佈停止燃油汽車整車生產。2024年11月,比亞迪成爲全球首家千萬輛級新能源車企,也是國內產銷量最大的自主汽車品牌。

比亞迪的迅猛成長也成就了深圳的汽車產業,乃至有力拉動了深圳的整個工業經濟。深圳市於2022年首次躋身“中國工業第一城”,2023年成功衛冕,這背後就有比亞迪和“迪鏈”企業的重要貢獻。

業內周知,雖然比亞迪是全國佈局,在西安、長沙、常州、合肥、撫州、濟南、鄭州、襄陽等多地都有生產線,但深圳仍然是公司總部及最大的生產基地之一。尤其是位於深汕特別合作區的超級工廠全部建成後,比亞迪在深圳的整車產能將新增百萬輛。

在產業龍頭比亞迪的帶動下,深圳迅速成長爲中國乃至世界級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地。今年11月14日,中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其中深圳佔比近1/5。

目前,深圳市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企業超過2700家,已經構建了囊括整車、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智能座艙、自動駕駛、充電基礎設施、汽車後市場等領域的完整產業鏈,形成龍頭帶動,產業鏈供應鏈高度協同的產業生態圈。除了深圳本土,在深汕特別合作區,一個集動力電池、高性能材料、零部件加整車製造、港口運輸的全產業鏈世界級新能源汽車製造城,也已初具規模。

深圳同時是新能源汽車的技術高地。比亞迪、華爲等龍頭企業引領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刀片電池、DM5.0、鴻蒙座艙、乾崑智駕等先進技術和產品加速迭代,元戎啓行、速騰聚創、卓馭科技、匯川技術等一批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快速崛起,衆多企業跨界合作、融合創新,黑科技產品不斷涌現、上車應用。

不止是研發製造,深圳也是新能源汽車的應用先鋒。

據黃鳴介紹,今年1-10月,深圳全市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達75.9%,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過119萬輛,存量佔比達27.4%、充電基礎設施超過40萬個,密度全國領先,光儲超充一體化、車網互動等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加速涌現。

深圳還在智能網聯汽車發展上示範引領全國。面向道路測試、准入登記、使用管理等關鍵環節,深圳在全國率先搭建“特區立法+規範性文件+地方性標準”政策法規體系,打造自動駕駛出租/公交、無人物流車、無人環衛車、智能集卡等多元創新應用場景,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里程、區域面積走在全國前列。

爲了提升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含深度”,近年來,深圳加快建設“海、陸、空、鐵”國際性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和物流體系,擁有294條國際航線、95個友好城市、26個友好港口,31個海外經貿辦事處,這些全球密佈的網絡渠道,都在助力包括深圳在內的全國新能源汽車“走出去”“賣全球”。

2023年8月,深圳市工信局發佈《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車城”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深圳新能源汽車年產量超200萬輛,汽車產業工業產值達到萬億級規模,全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130萬輛。如今,上述目標實現的時間有望大幅提前,而深圳市還在不斷加速。

爲更好地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深圳市委市政府近期成立了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專職部門——深圳市新能源汽車產業辦公室。深圳市希望在現有基礎上,力爭三年實現產業增加值、鏈上企業數、科技創新成果、汽車出口規模等重要指標再翻倍。

作爲首任深圳市新能源汽車產業辦公室主任的黃鳴,在昨天的發佈會上預告,下一步深圳新能源汽車產業還將有一批重大舉措推出,包括百億級規模產業基金蓄勢待發、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政策突破在即、一站式出海綜合服務平臺即將運作、車路雲試點城市建設快馬加鞭。

汽車城市大洗牌

深圳汽車產業的崛起,是以比亞迪爲代表的“窮小子”的逆襲,也是新能源汽車對傳統汽車市場格局的“洗牌”。

這一過程,在企業層面體現爲新能源車企和相關產業鏈異軍突起,傳統燃油車遭受巨大沖擊,產銷量節節敗退;在城市層面,則體現爲一批新能源汽車城快速成長,老牌燃油車製造基地不得不面臨轉型升級的巨大壓力。

在上述汽車產業大變局中,同屬廣東省城市的廣州、深圳,恰是一組鮮明的對照樣本。如果說深圳已在新能源汽車道路上初戰告捷,廣州則依然在傳統燃油車的下滑通道里苦苦掙扎。

廣州是國內最早發展汽車產業的城市之一,早在2006年,廣州汽車產業的總產值就已經突破1000億元,成爲廣州最重要的經濟支柱。但在突如其來的新能源浪潮中,廣州在猶豫中落後了,在傳統燃油車產業備受衝擊的情況下,卻未能在新能源汽車上迅速支棱起來。

2023年,廣州以317.92萬輛的產量連續第五年榮膺“中國汽車第一城”,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只有65萬輛,大約只有上海的一半,深圳的三分之一,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七。今年以來的情況依然不容樂觀。其中,龍頭企業廣汽集團前10月累計產量150.18萬輛,同比下降26.47%;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量32.44萬輛,同比下降29.01%。

汽車產業的困頓直接影響廣州的整個工業形勢。今年1-10月,廣州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同比下降2.9%。重點產業中,汽車製造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8.6%,是最大拖累因素。2022年以來,廣州市先後出臺多項支持汽車產業煥新發展的重大政策,去年還迎來了一位有着二十餘年汽車行業工作經驗的新市長,廣州汽車產業正奮力脫困。

相比之下,在押注新能源賽道的城市中,除了深圳,還有多個城市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包括多個傳統燃油車時代的汽車城市,如上海、重慶、柳州、合肥、西安,以及一開始就聚焦新能源的常州等。這些城市,組成了新能源汽車時代的汽車城市“新貴”,其中,合肥、常州兩市的發展最具代表性。

合肥是繼深圳之後爆發的又一新能源汽車重鎮。根據合肥市工信局數據,截至10月21日,今年該市新能源汽車產量已突破100萬輛,預計全年可突破130萬輛,同比增長74%。這意味着,合肥有望超過上海和西安,一舉躍居城市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二名。

近年來,合肥將新能源汽車產業定爲“首位產業”,先後出臺多份重磅文件,提出了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之都”的願景。目前,合肥已擁有江淮、大衆、蔚來、比亞迪、長安等6家整車生產基地,集聚上下游企業500多家,去年全部汽車總產量達134萬輛。隨着比亞迪、長安等新能源車廠產能爬升,合肥的新能源汽車放量增長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常州發展新能源產業起步不早,但決心很大。2013年,在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還未成氣候、國外先驅特斯拉瀕臨破產的情勢下,常州毅然開始佈局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等零部件產業。10年下來,常州集聚起3400家新能源相關製造企業,獲得工信部頒證的“中國新能源之都”城市產業名片。

2023年,常州新能源產業產值7681億元,佔全市規上工業產值比重近一半。今年1-10月,常州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7%,高於全國0.9個百分點;新能源整車製造業產值增長8.8%,對全市規上工業產值增長貢獻率達15.0%。

常州的新能源產業集羣效應提高了供應鏈的效率和穩定性,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自然深受包括整車企業在內的各種新能源企業歡迎。今年10月、11月,理想汽車的第100萬輛整車、比亞迪的第1000萬輛整車,先後在常州下線,這既是一種巧合,也是常州新能源汽車產業厚積薄發的證明。

微信編輯| 生產隊的驢(期待下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