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通水十週年,南水北調帶來哪些經濟社會效益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
十年間,工程已累計調水超過了767億立方米,沿線的城市生活和工業供水保證率顯著提升,有力改善了北方地區特別是黃淮海地區的水資源條件和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的實施。
水利部副部長王道席12日在國新辦發佈會上表示,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以來,無論是在支撐經濟社會發展,還是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惠及了工程沿線總共45座大中城市、1.85億人。通水以來,工程運行安全平穩,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日益顯著。
通水以來,工程年調水量從20多億立方米持續攀升至100億立方米。南水北調已經成爲北京、天津等北方許多城市的供水生命線,北京城區供水近八成是南水,天津主城區和雄安新建城區供水全部是南水;東線工程在齊魯大地上形成了“T”字形的供水“大動脈”。隨着東線北延應急供水工程供水進入常態化,天津、河北等地的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
“北京市自來水的硬度由過去的380毫克/升降到了現在的120毫克/升,我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大家家裡燒開水的水壺裡的水垢明顯少了;河北省黑龍港流域500多萬人告別了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喝高氟水、苦鹹水的歷史。”王道席說。
他強調,工程將南方地區的水資源優勢轉化爲北方地區的發展優勢,北方重要經濟發展區、糧食主產區、能源基地生產的商品、糧食、能源等產品通過交通網、電網輸送到全國各地,促進了各類生產要素在我國南北方的優化配置。南水北調累計調水767億立方米,支撐了北方地區超過16萬億元的GDP增長。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年來,發揮了巨大的效益。水利部正會同有關部門、地方和南水北調集團,全力推進後續工程的規劃建設。
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司長張祥偉在發佈會上介紹,準確把握東線、中線、西線三條線路的各自特點,堅持遵循規律,研判和把握水資源長遠供求趨勢、區域分佈、結構特徵,處理好開源和節流、存量和增量、時間和空間的關係,進一步完善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優化戰略安排,持續深化後續重大工程的前期論證工作,加快形成國家水網的主骨架和大動脈。
重大水利工程對於穩增長、惠民生意義重大。水利部將深入實施《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儘快完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佈局,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張祥偉表示,《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佈局了國家水網的主骨架大動脈、骨幹輸排水通道、重要節點工程。從進展情況看,一是加快完善國家水網大動脈和骨幹輸排水通道,二是積極推進國家水網重要結點工程建設,三是統籌推進省市縣級水網建設。
張祥偉透露,一批項目正在加快實施,比如黑龍江林海、重慶向陽、雲南桃源、貴州花灘子、安徽鳳凰山等一批大型水庫正在加快建設進度,這些工程將在國家、區域和省級水網裡面發揮重要的調蓄作用。此外,江西大坳、廣西下六甲、安徽懷洪新河等一批大型灌區加快實施,將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水利基礎。